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应用前景空前广阔。从理论上讲,5G 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未来5G 网络的峰值甚至可达20Gb/s。这将给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影的普及提供可能。目前,用手机在线玩 VR 游戏、看 VR 电影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 4G 网络达不到AR、VR 技术所需的网速。这一问题将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迎刃而解,未来,人们的移动娱乐生活将更加丰富精彩。

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族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烦恼:乘坐地铁时,刚好客户打来微信电话,还没谈几句便因网络信号不佳而被迫中断。这种情况在电梯、卫生间、地下车库也时有发生。而5G技术的泛在网(广泛存在的网络)特点使网络无处不在,让用户“永不掉线”。正是由于5G 基站是一种微基站,身量更小、分布更多,可以发出比 4G 信号塔更高密度的信号,因此解决了地下空间等区域信号盲点问题。

除了高速度、泛在网的特点之外,5G 的低时延更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远程医疗为例,今年 4 月 3 日,全国首例 5G 远程心脏微创手术在广东高州市人民医院取得成功。该手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郭患明教授团队在广州“隔空”指导,高州医院何勇主任团队主刀实施。相距 400 公里,手术画面却几乎没有时延,身处广州的医学专家仿佛亲临现场。5G 技术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插上了翅膀,给病患带来福音;在无人驾驶方面,低时延的优势更加明显。如果信号传递慢,网络反应迟缓,系统指令下达出现延迟,就会造成不良后果,而 5G 技术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 1 毫秒甚至更低,能够满足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的技术需求。

(摘编自张鹏禹《5G 时代,将让你的生活更美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04月10日)

材料二

部分国家/地区的 5G 推进

国家/ 地区

 

 
5G 战略/行动计划/频谱规划

 

 
欧盟

频谱:2016 年 11 月发布频谱规划,2018年1月再次发布意见,确保

 
3.4GHz—3.8GHz,700MHz,26GHz 在 2020 年前可用
5G支持:致力于 5G 网络成功,使欧洲成为 5G 发展的全球领导者;对共同投资建设网络的运营商放松管制

 

 
美国
频谱:2016 年发布高频频谱规划,计划 2018 年 11 月拍卖 28GHz 和24GHz
频谱,FCC 考虑向 5G、机器人和无人机开放 4.9GHz
5G 支持:FCC 放宽对 5G 小蜂窝部署的要求,以加速 5G 部署
 
中国
频谱:2017 年发布 5G 中频规划,将适时发布频谱规划和商用牌照
5G 支持:分阶段有序推动 5G 测试,开展 5G 规模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
 
韩国
频谱:2018 年 6 月完成 3.5GHz 和 26GHz 频谱拍卖
5G 支持:推动运营商共建 5G 网络,加速 5G 部署
 

(摘编自《全球 5G 发展数据跟踪报告》,凤凰网 2018 年 7 月 18 日)

材料三:

在2014年前后,美国、欧盟以及韩国、日本和中国纷纷在政府支持下布局 5G 研发和商业化推进。美国希望在该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此前任总统奥巴马多次在国情咨文中表示,美国在 21 世纪不仅要建设现代的港口、更坚固的桥梁和更快的火车,还要有最快的互联网。欧盟在 4G 的研发和推广中不占优势,为此在 5G 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不但强调技术的全球化统一,而且力图通过合纵连横强化欧盟的竞争地位,为此于 2014 年宣布同移动互联技术发达的韩国联手开发下一代移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推动全球就 5G 定义和标准达成共识,并就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频率政策进行交流,以促进双方系统设备的互用性。欧韩合作,欧盟意在避免再次落后,韩国方面则希望借助欧盟的国际话语权,牢牢控制住相关电信技术领域的专利权。日本方面,则由总务省制定了一个以 2020 年为基准的 5G 实用化进度表,并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构建一个全日参与的体制,加快研究步伐。

(摘编自夏文辉《5G 风云》,《北京青年报》2018 年 03 月 4 日)

材料四:

在铺天盖地宣传 5G 的革命性前景和连接万物的应用场景时,很容易让人们产生 5G 近在眼前的错觉。然而,4 月 17 日,华为轮值 CEO 徐直军在深圳召开的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表示,虽然 5G 技术更快、更可靠,但消费者不会发现 5G 与 4G 技术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他还说,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注意到新技术的好处,运营商也将很难从中赚钱。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刘光毅也认为,目前全球供应商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5G 怎么挣钱?“这就相当于你布置了 5G,但是目前很难有新的业务模式让用户愿意多付钱。政府还要求不断降费,这样的话,你投资的回报会慢慢趋于悲观。你是否还愿意为 5G 建新的基站?”

(摘编自《5G 带来的 12.3 万亿美元到底该怎么挣?》,《中国新闻周刊》第 853 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5G 时代网络信号无处不在,网络速度大大加快,再加上 5G 具有低时延的优势,这些都将使人们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娱乐生活。
B.在频谱规划方面,虽然各国关注的波段有所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但各国都非常重视时效,都为频谱规划工作设置了明确的时间界限。
C.各国政府认识到 5G 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从 2014 年左右开始布局 5G 研发和推动 5G商业化进程,其中美国和欧盟都非常希望自己能够领先。
D.韩国和欧盟在布局 5G 研发和商业化推进中寻求合作,是因为韩国想借助欧盟的国际话语权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避免再次落后,以求在 5G 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 网速比 4G 快很多,5G 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给 AR、VR 游戏和电影的普及带来积极的影响, 使人们可以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移动娱乐生活。
B.5G 技术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 1 毫秒甚至更低,可以降低系统指令下达的时延,这一优势 为远程医疗资源共享和无人驾驶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C.在 5G 支持方面,各国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的国家甚至推动运营商共建网络,以求加速推进 5G 部署。
D.虽然美国、欧盟以及韩国、中国、日本的 5G 战略各不相同,但各国都有政府的支持,因为各国都想保持自己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四对 5G 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找出两种观点并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其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1 05: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破”的艺术

陈益

①昆曲《烂柯山》,由朱买臣“马前泼水”的故事演绎而来。耐人寻味的是,一开场,一脸颓相的朱买臣就来了个自嘲式自报家门:穷儒。至于其它剧目中公开称自己是贪官、庸医等,更比比皆是。这,恰恰是昆曲的自报家门程式——“说破”。

②说破,在吴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把话讲透彻,一是指把人讲破(讲坏)。昆曲往往在演出前就将剧情与角色兜底向观众作交代,与追求悬念,追求情节的层层环扣、步步推进的西方戏剧体系截然不同。观众在欣赏西方戏剧时始终是被蒙在鼓里的,秘密究竟要保持多久,什么时候才能揭开,秘钥全都掌握在编剧和导演手里。且不论近代流行的悬疑剧、推理剧,即便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也竭力将隐喻和象征转化为剧情发展的需要。

③昆曲演出最不容忽略的特征,是角色与观众近在咫尺,随时都可交流。何况很多戏文是根据主人嗜好点的,点哪出演哪出。听戏者烂熟于心,边看边听,随听随哼。戏没秘密,干脆说破,反而能让观众接受。

④昆曲中也有自报家门却说而不破的剧目。例如《长生殿∙春睡》,杨贵妃自报家门,称自己:“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她说出自己的名和字因何而来,却不去交代玉环与“太真”二字从何而来。人怎么可能一出娘胎臂上就有玉环和“太真”二字呢? 洪昇正是用这种说而不破、点到为止的台词,神化杨贵妃,凸显她出身的非同一般与神秘,来迎合观众的口味。这种说而不破的自报家门,也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传统戏曲由娱神到娱人的特征。

⑤《西厢记∙游殿》一则,讲张珙与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的故事。开篇法聪出场,自报家门道:“我做和尚不吃荤,大鱼大肉困囵吞。”不仅让自己底朝天,连方丈法本也凡心尽显。再如“老虎也怕和尚的化蟓簿”“‘周夫子’是‘周仓的爷”等等,出自和尚法聪之口,对于假正经假道学的出丑、嘲弄,丝毫也不怜惜,尽情张扬了世俗的情趣。令观众畅怀大笑以后思索:什么才是生活的至美?什么才是人性尊严?在戏中,丑角法聪以调侃、幽默的方式“说破”,为小生张珙与崔莺莺约会这一情节作了铺垫,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被爱情冲昏头脑,既聪明又愚蠢,既果敢又胆怯的书生形象。

⑥明清传奇剧本的首出,往往是“家门大意”、“副末开场”。如果说,开场是整出戏酌说破,自报家门则是某个角色的说破。以昆曲为标志的中国传统戏曲,原本是为士大夫和有钱有闲者服务的,“观众至上”是根本的出发点。一个角色在大庭广众下毫不吝啬地解剖自己,甚至以讽刺、调笑、挖苦的方法,将性格、品行、志向作一番自我暴露,显然是最直接地赢得观众的方式。如今不少相声演员在表演时沿用了“说破”艺术,也颇见舞台效果。

(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②段,作者用西方戏剧的例子对论述“说破’的艺术”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昆曲“说破”艺术的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窑王绝笔
曹国选
①江南乡村造房起屋,一般采用青砖蓝瓦。因此,成为会烧制传统型砖瓦的窑匠,成为众多山里人的追求。掌握烧窑绝技的,便是窑匠们顶礼膜拜的窑王。曹三元便是云岭墟一带家喻户晓、人人敬重的窑王,无论年纪大小、辈分高低,都尊称他为“三爷”。
②三爷成为窑王时,年纪不过四十,却装出一副仙翁道友的模样,山羊胡飘在胸前,手中不离一杆用古藤做的、五尺来长的烟筒。烟筒嘴是白玉琢的,由于长期吸吮,布满了红丝。烟锅是青铜打的,足有一斤重。窑王三爷爱烟筒如宝,因为这是云岭墟一带窑王的信物,是祖传约束窑匠们的指挥棒。
③窑王三爷拜受烟筒时,同时也当着祖师爷神像的面,领受从师傅口中吐出来的“诀”。看火看烟封窑,封窑敬神赶煞,作为烧窑诀窍、独家绝活,窑王必须得到真传、熟练掌握、精准运用。不然,技术再好也烧不出青砖蓝瓦,而是红砖红瓦,甚至仍是泥砖泥瓦呢!三爷从老窑王手中接过了青铜白玉烟筒,便有了一生的幸福、一世的威风,在山里人眼中,比当生产队、大队干部幸福多了、威风多了。
④然而,窑王三爷年过半百后,见地方地境造房起屋,竟然兴起了红砖红瓦,砖瓦也不用闷罐窑,而是露天烧制了。砖瓦窑经不住风霜雨雪的摧残,变成了窝陷荒地、仰天长叹的愤怒“眼睛”。新建房屋先是红砖红瓦,屋顶再不飘“山”字,而简化成了“人”字,后来竟然变成了钢筋水泥结构,“人”字屋顶也被夷为平顶,根本不再用瓦了。……徒子徒孙们几乎改换门庭、进城另寻生活路去了。连打砖抹瓦烧窑基本功已经扎实、准备接过自个手中烟筒的独生子,也干起了投机倒把的勾当。山里人见了他虽然仍叫“三爷”,只是脸上不笑、嘴巴不甜了。窑王三爷不但变成了留守老人,而且变成了孤家寡人,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冷落。
⑤窑王三爷怎么也想不通,从盘古开天地,到眼下解放几十年来,造房起屋都是兴的青砖蓝瓦,不兴红砖红瓦。红色是火,造房起屋切忌火啊!砖瓦窑不用“烧”钱,只烧柴,山里人有力气,山上有的是柴;而露天用煤炭烧窑,不但花血本,还只能出红货。这是从哪里刮来的、稀奇古怪的妖风!红极一时的窑王三爷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骨瘦如柴的他尽管走路依然鼻孔张向天,那张两边跌落的嘴却紧紧地闭着。刚好应了一句话,有钱难买老来瘦,三爷古来稀了总算还吊着一口气,不过他还咽不下。
⑥某日,五岭仿古建筑公司总经理突然登门造访,请他出山继续当窑王,而且比先前窑王还大、徒子徒孙还多呢。三爷以为是在做梦,咬指惊醒后,满口答应。窑王三爷把这个从天而降的喜讯告诉独生子,想让儿子去当技术经理,以便名正言顺地接过青铜白玉烟筒。没想到在外头飘野了的儿子却嗤之以鼻,根本不稀罕那件老古董。
⑦窑王三爷万念俱灰,苦思冥想了三日三夜,心中豁然开朗,决定使出绝招:抛弃祖传的陈规旧俗,公开招收一批徒弟,将平心所学全部吐出,绝不让半点烂在肚子里。告示一贴出,倒是吸引了男男女女一大片的眼睛,最后试着深浅前来拜师学艺的,也有二十几号人。
⑧窑王三爷读书少,讲不出许多道理,只有手把手地教徒弟,关键环节反复示范。师徒们在云岭墟后山坡一边开挖土窑,一边打砖抹瓦、收集柴草。万事俱备后,窑王三爷才择定吉日装窑。大火连烧了三日三夜,他才坐守窑门、寸步不离,不时地教徒弟们看火看烟。见焰火上了金砖,窑顶浓烟中找不出白丝来,他才一挥烟筒号令:“准备封窑!”徒弟们先是摆案请师傅敬神赶煞,接下来立即将窑门、烟道全部封死,打开蓄水池中的饮水喉颈,顿时响起动人的吸吮声。
⑨窑王三爷见到没有一点杂色、敲起来清脆悦耳的青砖蓝瓦,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见产品一出窑便被抢销一空,心里更比吃了蜜还甜。
⑩从烧第二窑货开始,窑王三爷便放手让徒弟们操作。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再次打开窑门时,但见产品成色更好,窑王三爷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一口气却没有再提上来了。
然而,就在徒弟们装殓师傅时,却见窑王三爷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尽管山里人绞尽脑汁、忽尽办法,老人家的眼睛也没有合拢。这时,有能弟聊起师傅生前曾经说过:他百年之日,要用青砖做枕头、蓝瓦当被子。大家立即在棺材大头摆上一路青砖,请进师傅躺下后,又将蓝瓦叠盖在他身上。奇怪!窑王三爷果然眉闭眼闭,眉宇间露出了称心的笑纹。
(2016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江南起屋的特征、窑王的地位,以及当地青砖蓝瓦与红砖红瓦在不同时代流行的情况,巧妙地交代了社会环境,颇具匠心。
B.“红色是火、造房起屋切忌火啊”是心理描写,表明窑王三爷对当今建房流行使用红砖红瓦的现象的困惑,主要表现出他迷信而善良的性格。
C.窑王三爷珍视白玉筒与他儿子拒绝继承白玉筒之间的矛盾、许多徒子徒孙改换门庭另谋生路的行为,均暗示了窑王备受冷遇的原因。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窑王三爷的起伏人生,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蕴含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某些问题的忧思。
【小题2】“一口气”在文中三次出现,请指出其不同的含义,并说明这“三次出现”的作用。
【小题3】与选文相比、《广西工人报》(2016年1月8日)发表时则删去了最后一段,你认为哪一个结尼更好?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自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无论是导师还是选手都大受关注。节目版权的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早前就有网友质疑该节目无论是赛制、LOGO、舞台,甚至话筒都和原版节目相差无几。7月26日,韩国MNET电视台证实《中国有嘻哈》没有购买《show me the money》版权,对节目高度相似的行为感到非常遗憾。无独有偶,上周湖南卫视刚刚开播的真人秀节目《中餐厅》,也因涉嫌抄袭踩到了雷点,部分网友甚至去豆瓣打一星以示抗议。近年来我国诞生的“原创”新综艺仿佛总能和韩国某热门综艺扯上关系。禁韩令下,版权不清白的新综艺越来越多。它们自诞生就不受欢迎,引起中韩网友、媒体阵阵讨伐。韩国方面也曾公开点名“抄袭”:东方卫视抄袭MBC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推出了《极限挑战》;湖南卫视抄袭SBS电视台《英才发掘团》制作了《神奇的孩子》,抄袭TVN电视台《三时三餐》制作了《向往的生活》;江苏卫视抄袭KBS第2频道《歌曲之争——胜负》和SBS电视台《神的声音》,制作了《更好的声音》和《一唱到底》等。
(摘自人民日报《从<中国有嘻哈>到<中餐厅>为何综艺总陷抄袭》)
材料二:
2015年综艺节目在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图

材料三:
2017年春节前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面如字》《朗读者》等节目的播出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新一代文化类节目——“文化+综艺”的模式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清流”自有源泉。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自有其深厚的内容供养。梳理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一路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受到观众好评的电视综艺节目表达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真人秀元素的吸纳,才是赢得观众喜欢的良方。
电视节目的功能说到底是大众娱乐,“寓教于乐”仍然需要适度的娱乐表达。而这一次“文化+综艺”类节目获得盛赞,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受众对当前充斥屏幕的综艺娱乐节目成为纯粹游戏甚至恶搞的“愚乐”节目的厌倦。同时,经过近几年电视综艺版权的引进热,新一代“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也为中国电视综艺赢得了文化自信,希望这一股文化的清流能够让中国的电视综艺最终走出“愚乐”之流。
(摘自吴生华《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路径浅析》)
材料四:
“当我们一再说创新的时候,所谓创新,更多意义上不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多的还是在原有节目元素基础之上的重新组合、与时俱进。创新,更多还是模仿基础上的新,继承基础上的新,对各种节目元素和文化要素的新的融合”。电视综艺节目在收视和口碑上的双向成功,与其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电视综艺节目不仅要对受众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中找准定位,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尊重受众,带着真诚策划节目,而且要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界各领域的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摘自李红霞《浅谈央视<开讲啦>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启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几家地方卫视推出的几档新综艺,如《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虽然名曰“原创”,却因版权不清白而受到质疑。
B.以《中国诗词大会》《见面如字》《朗读者》为代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创新了表达形式,吸纳了真人秀元素,被观众盛赞为“一股清流”。
C.从2015年四大地方卫视编排占比看,综艺节目无论是播出比重还是收视率都高居榜首,严重挤压了电视剧、新闻时事和其他节目的发展空间。
D.真诚的态度、巧妙的节目定位、新鲜的表达语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能让电视综艺节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还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中国有嘻哈》版权受到争议,陷入抄袭嫌疑,还有多家电视台的所谓新综艺与韩国的某些热门综艺也撇不清关系,导致中韩两国关系紧张。
B.从材料二的节目编排看,尽管四家电视台的新闻时事节目播出比重不大,但收视率都高于播出的比重,这与综艺节目的播出与收看的占比情况恰恰相反。
C.提高综艺节目的收视率的关键是开辟未被涉足过的领域,这需要从受众角度思考,带着真诚策划节目,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各种资源,创新节目表达形式。
D.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综艺节目从模仿引进到模式创新的全过程。“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模式创新,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已正式走上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小题3】中国综艺节目应该怎样做才能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历史文献、历史资科数据库的建设使史料的检索、复制极为快捷和方便,许多未曾阅读过的书籍中的资料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也能够被直接利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这是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中国史家传统的读书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給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各种类书质量不一,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只有可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四库全书数据库,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已然涵括了过去史家难以想象的资料,而数据库建设仍方兴未艾,从理论上讲,只要解决好操作技术问题,所有资料都可随时提取,速度快,史料多。而且,数据库还可以由学者自行设计检索内容,这使它实质上已经不同于类书。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直接考辨;第三,受数据库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
在史学研究中,具体史料的运用必须依托于对相关历史背景状况的整体理解,决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积而不知鉴择。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科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缺乏基本的学术素养,直接取用具体的史料,出错的几率颇高。
为提高史学研究水平,读书治史的理路不可抛废,但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作用对读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网络信息时代,史学研究者在读书上应作出调整和改进。比如,读书包括阅读电子扫描和镜像版之书,学者应努力建设自己的电子图书馆;史学研究中运用数据检索手投发现的重要资料出自陌生的书籍,就要跟进阅览,这样才能让信息化检索起到促进读书、增益研究的作用。
(摘编自乔治忠《治史仍需以读书为根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信息时代,能直接利用数据库中的史料,颠覆了研究者的读书治学方式。
B.面对难以完全阅读的文献资料,为了方便后人治史,史家编纂了类书等工具书。
C.类书使用方便但碎片化,真实性、涵括性不足,决定了它不适合用于史学研究。
D.阅读电子扫描的图书与阅读纸质书籍一样,都属于文章提倡的获取史料的途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史学研究带来的影响,提出本文的论题。
B.选文列举数据库的优点和缺陷,意在论述数据库对传统的治学方式冲击很大。
C.选文主体部分围绕论题展开,逐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的深度思考。
D.选文着重论述坚持读书治史的必要性,并对研究者的读书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具备鉴别和考订的能力,借助数据库的丰富资源是有利于我们研究史学的。
B.对搜集到的史料不整体理解前因后果就加以运用,是缺乏基本学术素养的表现。
C.只有多一些具体史料的阅读,少些信息检索,才能降低史学研究出错的几率。
D.要想提高史学研究的水平,精读系统性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 众

周振国

①慎众,是说人处在群体中的时候,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和慎独是相对而言的,强调的都是一个“慎”,即独处或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②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就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于是他把人群称为“乌合之众”,著有著名的畅销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谚云:“毒蛇能害人,群蚁能治它。”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喜欢扎堆,是因为它们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生存法则。但盲目从众或随大流不同,譬如,过马路集体违规,这是“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的投机心理;“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这是无知和迷信的悲剧;只因自己的叫声不合群不招人待见,原本是益鸟的猫头鹰便无奈东徙,这是消极退让、委曲求全;至于小斑鸠出主意让猫头鹰彻底改变自己天生独异的声音来讨好别人,则纯属馊主意或使坏;朝堂之上迫于赵高的淫威附和着把鹿说成马,这是明哲保身或保命等。柏拉图有言,智慧、勇敢和正义为善,照这个说法,盲目从众或随大流就要被划为“不善”了。

③韩愈在他的《伯夷颂》中,盛赞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且不提他。但李斯的事,还是值得一说的。秦王朝建立以后,丞相王提出以分封制治国,没有人提出疑义,独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反对,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即郡县制。重要的是,他舌战群儒,最终使得秦始皇采纳了他的意见。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也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④但是,“人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一般会采取随大流的做法。”这是墨菲定律的若干定律之一。事实上,柏拉图如果不自信,李斯要没点见识,恐怕也不敢悖众或当众犯愣。所以,慎众,得有双慧眼,能看明白事情。《<读书敏求记>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但眼下碎片化阅读强势抢滩国人本就可怜的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但浮皮潦草,终使人肤浅而浮躁,这个问题解决不易,任之堪忧。面对如今这个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遇事若不多加分析、轻信盲从,分分钟就会被裹挟、被绑架。爱默生有句名言:“要独立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⑤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还是难在不敢做自己,怕落个不合群、不识相或假清高、假正经之类的名声,因而讨人嫌、招人恨,说到底还是修养不到,私心杂念在作怪。元人王冕,不从权贵,不随世俗,穷隐村野,唯抱贞心,其《墨梅题图诗》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摘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慎众是人处在群体中要努力坚守自我,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它告诉我们无论独处还是众处,都要心中有戒,做好自己。
B.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会变得低智商、非理性、易盲从,凭借此观点,他的作品《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成为畅销书。
C.与自然界中弱小动物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壮大自己、在群体中寻求一种安全感不同,人的盲目从众或随大流要被划为“不善”。
D.李斯区区一个廷尉,敢当众站出来提出郡县制,反驳丞相的分封制,舌战群儒,这可能与他有慧眼、能看明白事情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慎众”的概念,与人们熟悉的“慎独”相对而言,开篇自然顺畅,易于让人接受。
B.第二三段借名家观点、熟语、寓言、史实等论述 “从众“与”慎众“的表现、原因与区别。
C.第四段是解决问题。读书可以益人神智,哪怕是碎片化阅读;遇事多加分析,不轻信盲从。
D.第五段以元人王冕为例,说明“慎众”要敢于做自己,加强修养,不存私心杂念,独立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的“投机心理”“无知和迷信”“明哲保身或保命”等,都是盲目从众或随大流,都不是“慎众”。
B.韩愈认为,尽管伯夷的事有些争议,但他“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还是禁不住写文章盛赞他。
C.面对信息纷扰、舆情复杂的社会,对于自己不太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需要慧眼、见识、独立思考。
D.一般情况下,“慎众”主要难在勇气、修养上,顾虑太多,不能坚守“贞心”,最后只好“合群”“随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