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近日,电视剧《娘道》导演郭靖宇在微博上爆料,声称曾被某卫视总监要挟购买收视率, 否则作品就无法播出。这总监给的价码也令人咋舌——每集 90 万,而该卫视购买《娘道》的价格是 130 万一集。也就是说,导演必须先出七成保护费,才能让自己的作品顺利播出。这还不算,根据郭靖宇的说法,这总监背后还有一位能操控收视率的“大神”。这“大神” 神通广大到了何种地步?他不无得意地对郭靖宇表示,曾经公开反对购买收视率的尤小刚导演 , 就 曾 惨 遭 他 的 戏 弄 — — 直 接 让 尤 小 刚 作 品 的 收 视 率 跌 到 0 .2 。听 闻 此 言 , 直 冒冷汗的想必不止是郭靖宇导演,还有屏幕前的广大观众。怎么,平日里播放的都是假电视剧?乍看之下,上述乱象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只不难理解。目前,各大卫视每年的广告额都与收视率挂钩。每提高一分收视率,就能多一分广告收入,何乐而不为?如此,广告收入的金额,才能年复一年水涨船高。说到底,经济利益的诱惑是催生购买收视率现象的主因。

(摘编自《不能让所谓的收视率愚弄观众》,人民网 2018 年 9 月 17 日)

材料二:
收视率造假获得巨大的寻租空间,也从侧面折射出电视行业“收视率中心”的弊病。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强调,电视内容产品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把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上,但在现实中,收视率始终是电视产品生产制作方和播出平台的核心关切之一。收视率高的电视内容,哪怕“三观”不正、格调低俗,最终都名利双收。相反,一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节目和剧作一旦遭遇收视率滑铁卢,就往往“一丑遮百俊”,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播出平台 “末位”淘汰。正是由于各方面对于收视率近于病态的追求,才给予收视率予取予夺的权力, 获得了巨大的寻租空间和逐利能力。可见,在治理整顿收视率造假的同时,还要适当弱化收视率指标。如果能够建立起更加多元、更具弹性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就有望终结收视率对于电视内容“评判一切价值”的不正当权力。

(摘编自封寿炎《根治收视率造假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材料三:

材料四:

2017 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承诺书上提到,凡协会会员单位参与收视率作假,一经查实立即列入企业信用黑名单,通报全行业。情节严重者则依据协会章程给予开除会籍处分,并报告政府主管部门,取消其电视剧制作和发行资质。同年 9 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苦干政策的通知》,其中也提到,“竖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规范收视数据应用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今年 4 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 再度强调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一旦发现收视率造假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公安部门处置。发现的案件一经查处,将向社会曝光,推动形成依法打击收视率造假的高压态势。

(摘编自《收视率造假利益怪圈调查》,《法制日报》 2018 年 9 月 20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播出机构而言,如果电视剧收视率降低,就会面临着广告收入降低的巨大压力,因而特别强调收视率的保障。
B.对于制作机构而言,如果不能提供电视剧较高收视率的保证,电视剧就卖不出去,因而只能走花钱购买收视率的道路。
C.电视剧收视率的造假购买,极大地增加了电视剧成本,导致价格上涨,同时给播出机构造成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D.电视剧成为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的主打节目,收视率造假购买,造假者也需要投入更大的资金,增加了造假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娘道》每集价格为 130 万元,而购买收视率就需要 90 万元,因为花费了近七成的保护费,该电视剧才得以在某知名卫视顺利播出。
B.操控电视剧收视率的大神神通广大,不仅能够提升电视剧收视率,而且能够降低电视剧收视率,这不禁让电视剧导演、观众和电视台直冒冷汗。
C.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的《承诺书》和五部委的《通知》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从而为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D.治理收视率造假现象,就必须弱化收视率指标。真正的建立起多元、弹性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就可以让电视剧收视率造假这一现象得到根治。
【小题3】整治收视率造假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08 07:49: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小题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小题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中国道路,离不开中国历史。中国历史的滚滚长河,在武王克商之后就出现了巨大转折,以周公、召公为代表的政府精英,及时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德治的为政理念,拨正了政体前进的船头,奠定了中华文明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基调,影响深远。

一个偏处西方的“小邦周”能战胜“大邦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文王之德,二是民心向背。正是文王集中体现了周人的道德传统,伯夷、叔齐、太颠等名贤高士皆往归之,深厚的民意基础业已形成。武王克商,虽有自身的道德感召,亦离不开万民的支持,武王东观兵,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牧野之战,庸、蜀、羌、琴、微、卢、彭、濮之人皆踊跃追随。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国运系于民心、民心不可违的道理,从而将民意与天意等同,不仅确立了“民惟邦本”与“德治”的理念,而且希冀将其作为精神资源永远流传。

在《尚书》中的《洛诰》篇中,召公认为夏、殷两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对道德没有敬意,昏庸腐败,暴虐无道。周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受天永命”,永远享有天命,就必须“疾敬德”,迅速地树立起敬德之心。《诗·大雅·文王》中的“自求多福”一语,反映了周人已有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文觉醒。周公把道德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泰稷非馨,明德惟馨”,由此提出“德治”的理念,这是思想领域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德是抽象的概念,不具备操作性,故除了标明政府执政理想之外,很难在社会中贯彻。周公制礼作乐,是将道德理性转换成可以操作的行为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的体系,人人可以学习、操作、检查,使道德能真正贯彻到社会的所有层面。其终极目标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达到天下大治。

儒家光大了周公礼乐教化的理念,将精神追求引进人生与社会之中,“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儒家提出的礼乐修身之道,以“仁”为核心,以孝亲为起点,树立起爱心,然后推己及人,推广到天下人。礼乐双修,旨在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具体而言,包括身与心两大方面:礼以修身,使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合于道德理性的要求;乐以化心,使自己的心性和谐中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通过教育,树立人的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律,内外兼修、彬彬然有君子之风。儒家教育是教人反求诸己的内敛的道路。这种君子教育,是维持国家可长治久安的“软实力”,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由于儒家思想的浸润,中国没有挑起侵略扩张的文化土壤。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尽管历经艰难险阻,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且越来越强大,引人自豪,发人深思。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与远见卓识。

(摘编自2019年3月23日《光明日报》彭林《纳上下于道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商后,武王拨正了中国历史政体前进的方向,提出了中华文明德治的为政理念。
B.殷周革命使周人深刻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而将民意抬高到与天意等同的高度。
C.《洛诰》篇中,召公认为要想避免重蹈殷人覆辙,永享天命,就必须树立敬德之心。
D.儒家所提出的礼乐双修之道就是内外兼修、礼乐皆得,培育君子之风的德育过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最终证明了德治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社会基础的观点。
B.文中列举伯夷、叔齐、太颠等人归顺周的事例旨在证明文王之德的巨大感召力。
C.“自求多福”一语,采用引用论证,反映了周人已有自主把握命运的人文觉醒。
D.周公制礼作乐完成德治从道德理性到制度规范的转变,这是全文论证的一次深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德治”理念的提出,反面印证了《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观点。
B.周公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纳上下以成一道德之国体,进而达到天下大同。
C.儒家提出的礼乐兼修的君子教育成为维持国家长治久安和世界和平的天然保障。
D.不管未来的岁月里环境多险恶,中华民族将继续练好内功,坚持和平发展之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C.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D.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小题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鲍勃·迪伦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 岳亮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 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 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 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 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綢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己经开始,其路线被称 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 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 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 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杜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 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 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 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 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文明初起时代都诞生过开启文明的巨星,丝绸之路则突破了地域隔阂使不同文化走向交融,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长廊。
B.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通使西域,使其发展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
C.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西向传播的事实,而且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D.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后,虽经历中华王朝不不同的好恶态度,但仍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草原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前身,这是东西方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 国时期由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的。
B.中国与波斯的交流持久而友好,双方既有吻质层面的众炙4品的交易,更有代 表精神层面的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流。
C.丝编之路上修筑的佛寺,为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和憎侣提供了方便和保佑,更 反映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
D.“怛罗斯之役”胜败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 义,其军事层面的意义显得微不足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蜇要纽带,千百年来始终充满着活力,其意义至今仍对沿路国家、民族的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B.因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海上丝路在唐代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与陆上丝路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C.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种族因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但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冲突,也无碍文明的交流。
D.怛罗斯之战不经意间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它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和和谐共存的鲜明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百里水泊梁山,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为什么坐头把交椅的是又黑又矮的宋江?论武艺,他比不上林冲等人。论文采,他比不上“圣手书生”萧让。论计谋,他比不上“智多星”吴用。就算是按上一任“老大”晁盖的临终遗愿,也应该是由卢俊义接任。按理说是如何也轮不到宋江,可是梁山上的英雄就服他一个!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对他招安事件有意见,也没有弃他而去。还是依然跟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甚至断臂出家也没有人对他心怀怨恨。这是为什么?
宋江之所以能坐第一把交椅,我想靠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管理手段。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他就声名在外。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人尽皆知。因为影响力,他在江州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无形化有形的人格魅力所在。
管理学有句话,叫“成全别人的人,自己成就最大”。抱一颗成全别人的心,那你自己的成就感就会觉得特别大,如果凡事都想着自己,打着小九九,活在自我里面,那就越活路越窄。
开始的时候,宋江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但是他与同在衙门当差的雷横和朱仝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只顾着花天酒地,而是选择了去结交江湖人士。宋江深谙此道,并在江湖人心中,去打造自己孝和义的品牌,利用仗义疏财手段,博得“及时雨”美誉。利用孝博得“孝义黑三郎”好名声。封建社会的儒家天下讲究以孝治国,义和孝是江湖人士最看重的东西。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这就是后来李逵为何说:“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头把交椅,俺才服。”
理解这个“送”字,就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礼尚往来,“人情一把聚,有来必有去”,道理虽然简单,但是非常有实用价值。
宋江与柴进相比,宋江的钱虽然没有柴进多,但是他更懂得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或者说他更有权谋或成本意识。比如,宋江初次见到武松时,就拉着武松去喝酒,看武松的衣服旧了,马上就拿钱出来给武松做衣服。而后“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这饮酒的花费自然还是由柴进买单,宋江做的是顺水人情,“借花献佛”之事。到与武松临分别时,宋江一直送了五七里路,摆酒送行,并拿出十两银子给武松作路费,然后,一直目送武松远离到看不见的地方。拿下武松,宋江从头到尾不过花了十两银子和践行的一顿饭,却把英雄盖世的武松感动得五体投地。宋江用一切资源在打造自己的人脉关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宋江,字公明,作者起这字是有深意的:第一要会送,第二要送得公正,第三要送得明白,不能犯糊涂。懂得这三字合理运用就是个好领导。现在很多领导都不懂这三字合理运用,第一不会送,第二送得不公,第三送得不明。
节选自《新华副刊》
【小题1】下列各项不是宋江获取人脉关系表现的一项是
A.封建社会的儒家天下讲究以孝治国,义和孝是江湖人士最看重的东西。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懂得整合社会名望资源。
B.他和柴进相比,他的钱虽然没有柴进多,但是他却能把钱花到刀刃上,或者说他更有权谋或成本意识。
C.他很有人格魅力,在江州被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无形化有形的人格魅力所在。
D.宋江不像雷横和朱仝那样只是花天酒地,而是广交江湖朋友,利用仗义疏财手段,博得“及时雨”美誉,利用孝博得“孝义黑三郎”好名声。
【小题2】下列各项的表述和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梁山上好汉众多,人才辈出,有武功天下第一的“豹子头”林冲,文采盖世的“圣手书生”萧让等,但这些人都佩服又黑又矮的宋江。
B.按照晁盖临终前的遗嘱继任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应该是卢俊义,然而众望所归的却是宋江,这是宋江深得人心所致。
C.宋江靠着他的出色人格魅力和管理手段,深得人心,众好汉跟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毫无怨言,甚至断臂出家也没有人对他心怀怨恨。
D.宋江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就已经凭借他的仗义名扬天下,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人尽皆知。
【小题3】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宋江并不是一开始就人脉极好,而是深谙儒家的“孝义”之道,并极力在江湖人心中打造自己孝和义的品牌,才获得了众好汉的尊敬。
B.在生活中如能抱一颗成全别人的心,那你自己的成就感就会觉得特别大;如果凡事都想着自己,为自己打着小九九,那就越活路越窄。
C.梁山众好汉中,李逵可以说非常粗鲁,但是他却非常佩服宋江,因此他说:“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头把交椅,俺才服。”
D.宋公明三个字是有深意的,那就是要会送,要送得公正,还要送得明白,不能犯糊涂。做好了这三个字,就一定能成为清正廉洁、克己守法的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