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十八岁那年,他就是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带着无限美好的向往来到这个哨所的。那也是一个春天,他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越过一路坎坷,才登上了哨所。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当时也许还没能深刻理解这些话的含义,但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王克怀与六位战友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了这一成绩,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作为一名边防军人,王克怀的婚事成了家人的“心病”。在边防哨所,一年到头连个女孩子的影子都见不着,未婚士兵的假期每年也只有二十天。王克怀和姐姐介绍的姑娘相识后,姑娘的父母有些犹豫:女儿要嫁给一个远在天边的军人,平时连个照应也没有。姑娘决定到部队去看看,再决定关系的发展。

刚进十月,小白杨哨所矗立的山上已是一片枯黄,一片片雪花开始飞舞。姑娘就是这个时候千里迢迢来到王克怀身边的。此时这里并没有什么风景,王克怀便带着姑娘来到哨所旁那棵高大的白杨树下参观,给她讲这棵白杨及连队的荣誉史。姑娘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小白杨》唱的就是这棵树呀!这里就是小白杨哨所?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呀!”婚事,就这么定了!一年春节期间,电视播出了边防军人王克怀在部队训练与生活的专题报道。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过去在家里一句话不高兴就摔门而去的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而旁边,更多的一棵棵子母小白杨也正在成长。

《小白杨》优美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不禁脑海里突然冒出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的一句话:“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了读者耳熟能详的歌曲,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审美距离,使读者易于产生亲切感;同时点题,并为下文点出小白杨哨所做铺垫。
B.文中的王克怀在军营里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的故事感动人,只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尽一名普通战士的职责而已。他是千千万万边防军人的缩影。
C.文中划线句的景物描写表明了哨所环境的恶劣和艰苦,赞美了王克怀的妻子嫁入军营的伟大奉献精神。
D.文章使用全知视角,讲述王克怀未从军时“在家里一句话不高兴就摔门而去”,初到军营时迷茫、退缩,并不回避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立体,更加符合生活真实。
【小题2】小白杨和王克怀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在王克怀的不同人生阶段都留下了印记。请结合文本说明这一点。
【小题3】以王克怀为代表的边防军人身上体现了一种“小白杨精神”。请结合文本,阐释“小白杨精神”的具体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7 01:2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策》到底是不是历史学著作
《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其与《左传》《史记》《国语》等一道归入“春秋类”:“《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四部归类法出现后,人们多将其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宋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此。”此后,高似孙《子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都把《战国策》归入子部。那么,《战国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籍呢?在笔者看来,主张该书为历史学著作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策”不是“册”
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如近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1中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校注》中也有类似看法:“窃疑周秦游士甚重此书,以策书之,故名为策。以其札一长一短,故谓之《短长》。比尺籍短书,其简独长,故谓之《长书》《修书》。刘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定其名曰《战国策》。以‘策’为策谋之‘策’,盖已非此书命名之本义。”
然而考诸古字书,可知这一理解并不符合事实。《说文解字·竹部》:“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楚革切。”《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楚革切。”叶德辉和王国维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故而认为“策”就是“册”,因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但《说文解字》对“册”字形的解释并不合理,因为从出土简册来看,虽然有长有短,但在同一部简册里,简的长短都是一样的。《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战国策》所载非史实内容甚多
《战国策》所载不少内容并非史实,比如“冯谖”,《史记》作“冯驩”。但先秦典籍中除《战国策》《史记》出现“冯谖”这个人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韩晖根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一书所述,在《试论〈战国策〉之性质》中认为,“今本《战国策》中属于拟托之作,有98篇, 而今本《战国策》据上海古籍重校本有497篇,鲍本有494篇,姚本486篇,以百分比统计分别占19.7%、19.8%、20%”。以此来看,似乎《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实对应上。
这里的史实是对《史记》而言的,但《史记》所记都是史实吗?单就冯谖来说,此人只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出现,如果《史记》参考《战国策》内容的话,那么二者的可靠性就都值得怀疑。据郑良树《战国策研究》统计,《史记》中的《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齐世家》等11篇“世家”及《韩非列传》等23篇“列传”中涉及战国史实的文字总计4362行,其中与《战国策》所记大致相同的有2112行,占48%,涉及103章之多。如果《战国策》不是史实的话,《史记》中的相似内容就不是史实。如果将《战国策》中的伪托部分看作非史实的话,《战国策》中的非史实部分就绝不止20%。因此,以《史记》作为参考,从而将《战国策》看作历史类典籍是不全面的。李叔毅在《试论〈战国策〉之为书》中认为,“《战国策》不是史家为存史实而写的史书,而是另一种人按照特定目的而收录的一种资料。这不是说它没有历史价值,而只是说它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这一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战国策》为策士修习的教材
《战国策》又有《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权变”意思,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他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是优劣得失之意。傅定淼在《“短长书”释名》中提出,足本或稍足本名“长书”、“修书”,存、佚错杂者谓之“短长”。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里面介绍了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初到秦国游说,希望得到接纳,但秦王并未重用,于是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经过勤奋自学,后来他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威风一时。苏秦在自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书籍,例如“太公阴符之谋”之类的谋略之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书目,他还会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但这样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苏秦如果要去秦国,需要了解秦国的局势,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做的笔记大纲,找出游说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就属于《短书》的内容。
据此,笔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刘向名之曰《战国策》,是取其内容而言的。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学者叶德辉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来说明“策”即“册”,他认为《战国策》是历史著作。
B.本文作者认为《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记》对应上;所以《战国策》80%左右的内容是历史事实。
C.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
D.作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部归类法出现后,人们多将《战国策》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唐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
B.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汉代刘向、清代王国维、近代学者叶德辉等人的所有著作中都有此观点。
C.作者认为《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D.叶德辉和王国维认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因为他们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认为“策”就是“册”。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 “权变”意思。
B.孙家洲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短长”是优劣得失之意。
C.《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勤奋自学,本文作者认为苏秦读的书中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
D.战国时,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烛火丹心朱亚杰
1914年冬,朱亚杰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县中堡镇。在扬州中学读书时,有一次春游,他平生第一次看到火车,这让他对燃料化工和能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时,由于家庭经济日趋困难,父母劝他辍学回乡,而他却说:“只要供我上学,将来家中祖产片瓦分田不要。”逆境中他发愤学习,1934年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一二·九”运动中,朱亚杰是请愿示威游行队伍的交通员,目睹斗争的壮烈,他深刻地理解到: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
1938年,朱亚杰在西南联大结束大学生活。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9年,风雨飘摇的国民党政府悄然撤销驻英使馆,朱亚杰第三年的公费再无着落,朱亚杰无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半工半读受聘于一家公司。聘用期满,公司对朱亚杰许以“高薪续聘10年,并负担全部家属赴英费用”的承诺,可新中国的成立早让朱亚杰归心似箭,续聘的请求被他婉言谢绝。1950年,朱亚杰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
在中国石油大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创业中,朱亚杰都作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朱亚杰对建校初期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担任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朱亚杰开发出顺丁橡胶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此项研究成果20年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革”后期,下放到农场放羊的朱亚杰回到华东石油学院(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往山东后更名),为挽回动乱对石油科技造成的损失,朱亚杰丝毫不顾工作环境的阴暗潮湿,昼夜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1981年,为让混乱中的石油高等教育尽快走向正轨并大幅度提高层次,时任副院长的朱亚杰不顾年事已高,四处奔波,克服重重障碍,终于在北京原校址内建立了研究生部。
朱亚杰在煤炭、油页岩、石油等可燃矿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享誉中外,对我国能源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1980年朱亚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而作为中国新能源的奠基人,朱亚杰1990年主持我国第一个新能源国家攻关计划,为“九五”以后我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亚杰常告诫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能事事考虑个人前途利益。而“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则是朱亚杰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为事业之道、为人之道。朱亚杰誉满学界,后来又相继担任一些政治组织、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讳言自己。在他看来,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拿它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就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1996年,朱亚杰病重住院,仍然拖着病体对每一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严格把关,逐字逐句修改。朱亚杰病危时,他指导的博士刘晨光教授出国进修前来与老师辞行,朱亚杰因带着氧气面罩而不能说话,忍着剧烈的疼痛,艰难地坚持用笔交谈,一再嘱咐刘晨光要注意考察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当时的情景令医护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爱国者朱亚杰如烛火一般,以赤诚之心,用尽毕生精力,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孙兴文《克尽毕生一寸丹》等)
相关链接
①他潜心科研,对他钟爱的科学事业敢为人先,为能源研究执着追求;他教书育人,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呕心沥血,为石油教育撑起一片天空。他便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学家和教育家朱亚杰。
(摘自《科技名家风采录》)
②1957年我考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系,每逢学校开大会,常见到一位衣着整洁、身材修长的清瘦中年人,或拎一只木凳,或提一只马扎,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从高年级学生谈话中我知道了他就是留学英国归来的人造石油化工专家朱亚杰教授。
(楚泽涵《我的好老师——怀念朱亚杰先生》)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朱亚杰留学英国期间,曾就职于一家公司,是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促使他谢绝公司的挽留,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说明信念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影响很大。
B.朱亚杰曾忧心石油高等教育的状况,并为建立研究生院四处奔走,他认为若非如此,石油高等教育就很难尽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也很难大幅度提高层次。
C.在朱亚杰看来,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心存敬畏并把科学置于最高地位,而不应该亵渎科学用它来获取名利,所以朱亚杰虽然誉满学界,却较少公开谈及自己。
D.朱亚杰很早就对化工和能源兴趣浓厚,后来长期致力于此方面的科研工作,他潜心钻研执着追求,在科学上卓有建树,对我国的能源技术的发展很有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扬州中学读高中期间,朱亚杰因为家境拮据,差点儿没辍学,是求学的信念和淡泊的意识让他得以坚持,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
B.朱亚杰在北京石油学院从事教科研工作,培养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批专门人才,1965年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C.朱亚杰关心学生的成长,他希望学生们有家国情怀而不要事事考虑自己,在学习时要打好基础,以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D.朱亚杰心系科研工作,病危时他只能用笔写字来与刘晨光教授指导的博士交流,叮嘱他出国进修后别忘关注国外新能源研究情况。
E. 朱亚杰作为留英专家在学校里有名声,而在学生眼中却是朴实无华的,学生楚泽涵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老师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小题3】朱亚杰认为“要有所成就必须不怕牺牲自我”,这一点在他的人生中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涉江

李娟

东方蒙蒙发白时,四峰骆驼打好包了。我们的家,全都收拢在这四峰骆驼背上了。骆驼一个连着一个,站在微明的天光里,冷冷清清。

启程了,一开始驼队进行得很慢很慢,羊群更慢。班班和怀特班前前后后地跑着,只有它俩是喜悦的。在北面山谷口开阔的空地上,驼队和羊群分开了。我、妈妈和斯马胡力随着驼队往北走,卡西一个人赶着羊群从东面绕过去。羊群可以过吊桥,但驼队只能涉水淌过额尔齐斯河。

看着卡西孤独的金黄色棉衣越走越微弱,却永远不会消失似的,那么倔强。很久以后再回头张望,那一点金黄色仍然不灭,在荒莽遥远的山体间缓缓远去。

我们抵达了额尔齐斯河南岸,斯马胡力选了一处水流平缓的地方下水,策马奔向河中心,一路上马蹄踩破浮冰,溅起老高的水花。但他还没到河中心就折回来,大声喊着:“可以!这里就可以了!”

这条最终汇入北冰洋的蓝绿色大河从东至西横亘眼前,寒气逼人,一川碧玉,可我们都深知它挟天裹地的力量。上下游巨大的落差造成流速的湍急,水流冲击力很大。

妈妈把骆驼之间连接的缰绳又整理了一遍,然后她牵着这串骆驼缓缓下水,跟在斯马胡力后面向对岸泅去。

斯马胡力在河水的轰鸣声中扭头冲我大喊:“李娟,你自己一个人敢过来吗?”我赶紧连说了好几个“不”。他又大喊:“那等着吧!”头也不回地去了。这边的世界只剩我一人了。天完全亮了。

不,和我在一起留在岸这边的还有怀特班。妈妈他们下水的时候,老狗班班毫不犹豫地也跳下冰层,跟在驼队后面,在浪花中缓慢游动,只冒出一个头来。而怀特班是一般的土狗,不是牧羊犬,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况且还不到一岁。它吓坏了,悲惨地呜鸣着,几次跳下激流,又吓得赶紧跃上岸,一个劲地冲水里的班班不停地吠叫呼喊。

但它一回头,看到我还停留在岸这边,赶紧靠拢过来,绕着我呜咽,似乎我成了它唯一的安慰,唯一的保护人似的。后来也不叫了,卧在我旁边,紧紧守候着我,还以为虽然离开了大家,好歹守住了我。

班班还在河中央艰难地向前,努力稳住身形不让水冲走。但离妈妈他们越来越远了,我以为它力气用尽,渐渐被河水冲走了呢,心提到嗓子眼,忍不住大喊起来:“班班!班班!”终于,它游到了河岸边的水浅处,一下子加快了速度,很快就蹿上了河岸,激动地向妈妈奔去。这时斯马胡力骑着马下水返回,向我而来。

很久后,斯马胡力靠拢了,他接过我的缰绳,试着领我往前走,浅水的晃动令人突然产生眩晕感,我吓坏了。斯马胡力大笑起来,安慰我不要怕,但我怎么可能不怕,水浅的地方都这么吓人,待会儿到了激流水深处,肯定会坐不稳掉下去的。我死活不肯往前再走一步了。斯马胡力只好牵着我回到岸上,他上了我的马,骑在我马鞍后面,抱着我似的继续前进,一手挽着我的缰绳,一手牵着自己的空马。这下安心多了。

只是还在担心怀特班,回头看时,它绝望地在岸边来回走动,几次伸出爪子试探着想下水,都退了回去。没有希望了。直到我们真的走远了,我又大喊了一声它的名字。它这才猛地冲进水里,拼命向我们游来,我努力地扭头往后看,可惜的是,没游多远,这只笨狗又一次打了退堂鼓,连滚带爬回到岸上。

可能不是它笨,是它了解自己的极限。它和班班是不一样的体质,逞强只会让它丧命的。这可怕的寒冷的大水啊。它不愿意死去,又不愿意离开我们。没有希望了。

没有家的狗多可怜啊,没有家就成了野狗,从此之后它怎么生活呢?刚才它要是跟着卡西的羊群从吊桥那边过来该多好啊!

我胡思乱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快要涉向河心了。河中央的风更猛于两岸,更凉于其他地方。我两条腿抬得高高的放在马背上,但裤子还是湿了一大片。我们正在最危险的河中央,由于心怀对怀特班的悲伤,而冲淡了此刻的惧意。

突然看清对岸广阔的风景,一动不动,深深地静止着。

过了河,斯马胡力又检查了一遍驼队,妈妈还在冲着对岸呼唤着怀特班,一遍又一遍,喊了许久。我们再次整装启程后,沿着河岸向西走了许久。在河的对岸,怀特班也在往西跑,不时停下来隔江遥遥相望、吠叫。它还以为它仍然是和我们在一起的。直到我们在岔路口拐弯向北,才永远地分离。我不敢回头看了。这时候,风又猛烈起来,冰冷的太阳高高升起。

(选自《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写牧民们准备转场,场面“冷冷清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卡西一人赶着羊群远去的场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对怀特班的深厚感情?请概括说明。
【小题4】简要分析斯马胡力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5】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宋代是礼仪重建、礼下庶人、礼俗融合的时代。婚礼文书的使用深入到士庶的生活之中,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无论是在士大夫婚礼还是在民间婚礼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礼仪物品。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所载,两宋都城嫁娶有通草帖、细帖的习俗,下财礼之时则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宋人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婚礼文书。元代延续了这一礼俗,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有着相类似的婚礼文书的收录和辑录。 
辑录婚姻礼仪知识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刊印于南宋末年,分为上下编,下编专门辑录各种婚礼文书,对婚礼中使用的书启、帖子、礼状等的格式和形制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说明,并提供了许多格式范本和书启范文。从其分类看,其中的婚礼文书涉及请媒、求亲、问名、聘定、请期、亲迎等诸多仪节,并行用于官宦、士人、农工商、娼优等各类社会阶层中,初婚、再娶、入赘各有差异。
尽管名目繁多,但综合各类文献,宋代婚礼文书主要通行的包括草帖、细帖、聘定启状等几类。
草帖用于议婚之初,草有草拟之意。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女家先通过媒人,以草帖子通于男家,草帖内容包括议婚男女的籍贯、世系三代、生年月日等,女家草帖之中还需包括将要随嫁的奁田、房卧等。
细帖,又被称为定帖,意味着婚事的确定。与草帖相较,定帖的内容并无太大变化。男方定帖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人的排行、生辰、官职、主婚人等;如果是入赘则还要写明所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等;女家所回定帖,除了家庭、名姓、生年、排行等基本内容之外,还需要具体写明将要带到夫家的嫁妆,具体包括“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
聘定启状则是用于下聘定礼之时的婚礼文书。根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在送聘礼之前还有送定礼的仪节。男家向女家所送定礼包括许口酒、各种礼物以及有着特定装饰的礼书。礼书共有两封,一封“用销金色纸四幅为三启”,另一封为礼物状,二者一起致送,名为“双缄”或“鸳缄”; “双缄”礼书以“红绿销金书袋盛之,或以罗帛贴套”,再放入五男二女绿盝中,用彩袱盖上,和其他礼物一起送往女家。女家接受礼书则有特定仪式,需在宅堂之中准备香烛酒果之类,用以祭告三界,再请女方亲属中夫妇双全之人开启礼书。送聘礼之时,除了聘礼之外,也用双缄聘启礼状,形制与定礼礼书相类似。以上礼书的形制大多用于庶人之家,官亲士大夫之家多用黄杨栅梓木函来装礼书,如前述唐五代的函书形制,以显示身份。
宋元时期婚礼文书的书启也注重文采,大量用典,以四六文行之,构成了书启程式化、礼仪性的表达。在明清文人文集中,仍可看到辞藻华丽的婚礼书启范文。
(摘编自何斯琴《古代婚礼文书漫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俗融合的宋代为婚礼文书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是各个阶层的人们在结婚时不可或缺的。
B.南宋末年刊印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是人们了解和学习婚姻礼仪知识的读本,里面提供了许多婚礼文书的格式范本和范文。
C.草帖、细帖、聘定启状是宋代婚礼文书的主要类型,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三种文书内容有异,形制也有所不同。
D.宋元时期的婚礼文书注重文采,大量用典,表达程式化、礼仪化,这些特点在明清时期的婚礼文书中仍能看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宋代都城,人们嫁娶要通草帖、细帖,下彩礼时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对此均有记载。
B.在宋代,根据地位高低,请媒、求亲、请期、亲迎等诸多礼节都大不相同,初婚、再取、入赘的仪节也各有差异。
C.南宋时,男家向女家所送定礼包括许口酒、各种礼物以及有着特殊装饰的名为“双缄”或“鸳缄”的礼书等。
D.草帖用于议婚之初,细帖用于婚事确定之时,聘定启状用于下聘定礼之时。其中细帖又称定帖,有男方定帖和女方定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延续了宋代的嫁娶习俗,如通草帖、细帖,下财礼时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这从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可看出。
B.从婚礼文书的记载来看,两宋时期女方嫁到男方要带房奁、首饰、金银以及随嫁田土等,男方则没有具体的财物方面的要求。
C.南宋时期,庶人之家的聘定礼书用“红绿销金书袋盛之,或以罗帛贴套”,而士大夫之家的聘定礼书多用黄杨栅梓木函盛之。
D.两宋时期的人们,对婚嫁一事谨慎郑重,婚嫁有隆重而繁琐的仪式,从女家接受男家送定礼礼书的特定仪式中就可见一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到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卷草纹饰钩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雅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由于青花瓷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瓷器的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粉彩瓷器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    ,   ”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6000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勾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第一套“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元代之前,中国的传统制瓷业以烧制素瓷为主
B.青花瓷的青白二色协调温和,具有简净雅逸之美
C.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表现青花瓷之美
D.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
【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合:   “契”读作qiè    意思是“符合”
B.皑皑白雪:“皑”读作ái 意思是“洁白”
C.无限思:“遐”读作xiá    意思是“空闲”
D.秀:   “隽”读作juàn   意思是“清秀”
【小题3】在最后一段横线处填入两句诗,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C.陶舍重重倚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D.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瓷
B.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C.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D.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小题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B.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技术
C.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小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倒角脱模工法”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一技术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B.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造型能通过模具生产
C.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D.这一技术的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法蓝瓷设计理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B.天人合一C.中西并融D.张扬个性
【小题8】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