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别让图书二维码步入“歧途”

现在,很多人都熟悉了一个图案和符号——二维码。这个“黑质而白章”的小方块,正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图书出版业自然也不例外。然而,更多的图书二维码已经沦为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出版社网店导引,与该图书内容本身可以说是毫无关联。

图书二维玛,凭借简洁的视觉呈现、便利的使用方式、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等优势,既吸纳了纸质图书内容的精华,又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纸质图书的内容维度,自然受到读者的欢迎。但现在通过扫描二维码看AR图书,曾颇受业界关注新型阅读方式,似乎要被遺忘掉了。

尽管眼下在图书封底,二维码成了标配。但所谓的二维码却几乎交成了广告导引,通过扫描二维码读AR图书,却变得稀有。尤其是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图书出版商与相关商家合作,图书封底的二维码,一经扫描便链接到相应的推荐餐厅、景点、书店等。还有一些图书附赠的二维码。仅在新书出版后一至两年内可以使用,一旦过期则无法登录。之所以出现如此乱象, 主要原因在于可以使阅读“活起来”的AR图书成本要远远高于传统图书,而具备相应研发内容能力的出版社却太少。这样的二维码,充其量也就是宣传噱头,缺乏诚意,沦为商家广告的代言人。

二维码原本是个好东西,图书二维码物超所值就会成为所对应图书最大的卖点,乃至成为获得读者青睐的得力支择。二维码其实是一种媒介,更看重的是背后的内容和服务——也就是说,所链接的内容是否新颖、是否满足读者需要,才是决定二维码营销效果的关健。在如今图书出版领域的二维码,大多是一厢情愿,没有了解用户之所需,更没有延伸产品的附加值,的确让读者们寒心。

(摘自2019年06月12日《中华读书报》)

【小题1】文中画线句中的“标配”有哪些含义?
【小题2】产生当前图书二维码乱象的原因哪些?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出版社怎样才能让图书二维码回归正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10:4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水电八局,谭靖夷近乎苛刻的严谨、近乎固执的“必须到现场”原则,都是出了名的,他一贯要求把工程建设成“无瑕疵的艺术品” 。
1956年,谭靖夷第一次主持修建大坝——流溪河电站拱坝,他要求拱坝模板安装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虽然当时施工条件十分简陋,流溪河大坝浇筑的混凝土却堪称一流。1989年和2008年,谭靖夷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廓道仍然滴水不漏。2008年坝面的混凝土试件试验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他称这座青春不老的大坝为“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大坝”。
谭靖夷平时待人很客气,但是涉及工程,却一点也不饶人,大家都“怕”他。“混凝土毛面,检查工程时他都是要用手去摸,谁敢有丝毫糊弄?” 水电八局原总工刘炎生,从乌江渡开始与谭靖夷打交道,提到谭靖夷,总有点不自觉的激动。虽然“怕”,但大家又喜欢听到谭靖夷的意见和建议。水电八局总工程师涂怀健说:“谭老的意见不仅权威,而且绝对公正。”大家“怕”谭靖夷的,还有他的固执。无论年纪多大,谭靖夷都会出现在他指导的大坝工地上,无论道路多么难走,他都要去工作面查看。
由于长年坚持游泳和跑步,谭靖夷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即使到了90岁高龄,他在大坝现场总是爬上爬下,在他看来,“不去现场,等于没去过大坝”。从1994年起,谭靖夷先后17次随国务院专家组赴三峡工地进行质量检查,每次现场检查,上仓面、下廊道、钻隧道,他比年轻人还利索。2012年,谭老已经年过9旬,在金沙江中游几个电站担任专家组组长时,在工地现场的简易通道,仍旧爬上90级爬梯,用手摸混凝土毛面。
一个人的成就可以造福许多人,一个人的风范更是可以影响很多人。“他那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影响了几代水电人。” 刘炎生说。
谭靖夷的家是位于长沙市长岭的水电八局老宿舍,没有电梯,楼道老旧。老式的房间格局紧凑,瓷砖、沙发、书桌,一切家具都陈旧而整洁,时光的痕迹让它们看起来像泛着淡黄的光晕,一扇老式的玻璃窗坏了,用铁丝钩住。谭靖夷的妻子徐蓉说他们夫妻对这所房子无比满意:“这房子太好了,南北通透,我们都很喜欢。”
书桌上有谭靖夷亲手抄录的上十本古诗笔记。在一本标着“1975年”的笔记本上,蓝黑墨水录了上百首诗词,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过后又用黑色墨水原样重填了一遍。不仅仅是诗抄,还有他的各种工作笔记、会议报告,见过谭靖夷手书的人,都说那是“印刷体”。报告里一个字错了,一个标点不对,他看到一定会改过来。妻子徐蓉说得更妙:“他的字不是写出来的,是‘雕刻’出来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而他最重要的作品,大坝,每一座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
与对工程的苛求相比,谭靖夷对于物质简直一无所求。徐蓉说,他不求吃不求穿,不抽烟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筑坝,“人家筑坝遇到问题,他随叫随到,多小的水电站也不拒绝,多远的大坝都要去现场,从不问报酬。”他生活极为朴素,出差坐公交,从不用公司的专车。八局要给他配一个生活助手,他坚决拒绝,一来不愿增加公司负担;二来他说怕耽误人家年轻人的前程。
谭靖夷为人方正,秉性耿直。他不喜人在公众场合抽烟,曾经有一次,在一位省长主持的某个水电工程会议上,好烟的省长与几位领导烟不离手。谭靖夷忽然起立,正声说道:“这里再抽一支烟我就出去。”会议室里顿时好不尴尬,省长带头将烟掐了,会议才得以继续。
谭靖夷一贯感情内敛、不苟言笑。摔倒卧床之后,渐渐口不能言,神情木然。然而只要有昔日同事来探望,便情绪激动,常常不可自抑,抱住对方哭泣。他放不下的,还是那些大坝,以及与大坝相关的人事。
大坝,是他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也是世界给他最好的回赠。
他已将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道大坝,质朴如石、精纯如金,光华庄严,仰之弥高。
(摘编自周月桂、庞卡《谭靖夷:一个人和80座大坝》)
【相关链接】
①1921年11月6日,谭靖夷出身在湖南省衡阳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一词,取自《诗经·大雅》:“实靖夷我邦”。(百度百科)
②每次汇报工程心情很紧张,他问你问什么,信口开河应付不了,他记忆力好,一句话不对就会被抓住。(水电八局副总工黄盛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谭靖夷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出自《诗经•大雅》,表达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无灾无难。
B.谭靖夷待人温和,但对大坝建设的工程质量毫不含糊,大家对他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必须到现场”的工作原则非常敬畏。
C.谭靖夷由于经常锻炼,身体素质非常好,即使到了90岁高龄,在大坝现场总是爬上爬下,践行着他“必须到现场”的原则。
D.“将自己的生命,筑成了一道大坝”,既表现了谭靖夷一生都没有离开筑造水利大坝,也表现了他铸就了一道崇高的精神大坝。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流溪河电站拱坝是谭靖夷第一次主持修建的大坝,由于当时他严把施工和材料质量关,这座大坝成为他“一生中最满意的大坝”。
B.在随国务院专家组赴三峡工地进行质检时,谭靖夷都毫无例外地亲临现场,甚至爬上90级爬梯,表现了他严谨不苟的工作作风。
C.谭靖夷一丝不苟的精神还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亲手抄录的上十本古诗笔记,非常工整清楚,其手书被称为“印刷体”。
D.谭靖夷秉性耿直,蔑视权贵,他因自己不喜欢在公众场合抽烟,在一次会议上曾当着吸烟领导的面表达不满,话语直接不掩饰。
E. 材料中写刘炎生、涂怀健和黄盛光的话,从侧面分别表现谭靖夷严格细致的作风、权威专家的形象以及不怒自威的特点。
【小题3】为什么说“大坝,是他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也是世界给他最好的回馈”?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找寻我们非读大学不可的理由

刘铁芳

①大学不是资格养成所,大学不是我们为世俗世界的利益(bó yì)场,是给我们脸上贴金的工具性场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来养成独立自由的人格,涵育广博充实的生命。大学最早的学科是医学、神学,文学和法学,大学一开始就是呵护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duàn zào)人的灵魂,让我们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趋于卓越,灵魂走向高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也许大学终将无法改变我们的屌丝命运,但大学的经历将孕育我们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勇敢之心。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大学的目的正是养成我们的傲骨,也即陈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了自我人格的卓越,这正是我们来到大学的根本理由。

②我们凭什么来改变自身?凭借大学问。“大学者,高深学问者也。”通往高深学问之路在何方?在大师,读大学就是识读大师。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就是大师,亲近大师就是亲近大学。亲近大师的路径,一是直接的路径,那就是亲近师友,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真正的大学就在与周遭的老师、学友切磋、交流之中;二是间接地路径,那就是亲近书籍,特别是那些堪称人类文明的经典之作,经典阅读可谓启迪智慧、滋养人心的最重要的方式。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说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巨人的肩膀不是那么容易让人踩上去,唯有黾勉勤奋,孜孜以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们要踏踏实实读书思考、悉心研讨、对话交流。当然,亲近大师本身并不是目的,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的目的是“重道”,大师就是我们寻求真理的阶梯。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亦如哈佛校训所言,“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我们要亲近大师,更要亲近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师不如无师。

在大学里,课堂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聆听与对话、探讨与辩论,这是知识生活的基本形式。但大学不只是课堂,更是“视野、志同道合的友谊和图书馆的书籍”(苇岸:《大地上的事情》,页3)。大学也要考试,大学也有分数,但真正的大学并非一张考卷,几个分数,低层级的记诵之学不足以名之大学。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大学乃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文化生活。你们来这里,就是要学会过为文化所引领的积极的大学生活。大学作为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三重生活,一是个人生活,主题词是青春,彰显青春的关键词是健康、友谊、爱情;二是学习生活,主题词是学问,追求学问的关键是知识、智慧与创造;三是社会生活,主题词是责任,扩展责任的关键词是视野、情怀与担当。

④大学有两种:一是世俗意义上的现实大学,一是精神意义上的理想大学。也许,湖南师范大学并不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大学,也许,理想的大学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但重要的是它能否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理想的大学乃是以精神的方式在我们灵魂的高处引领着我们。我们要记住,现实的大学是给定的,有局限的,但在我们想象世界中的作为精神的大学是超越现实的,没有边界的,我们就是要在并不完满的大学里读出理想大学的踪迹。我们的身份是有界限的,但读书、思考是没有边界的。今天,我们就是要从这里出发,从脚下坚持的土地出发,眺望精神意义上的大学,追寻真理之光,让人类文明的薪火与人类悠远的智慧充盈我们年轻的心,我们也因此而走向超越世俗边界的精神之大学。

(本文为刘铁芳教授在湖南师范大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小题1】根据拼音写汉字。
(1)bó yì   (2)duàn zào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利益的考量也必不可少
②但大学的宗旨依然是以对知识与真理的无上追求
③尽管在世俗世界中资格很重要
④尽管今日大学早已不是象牙之塔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
【小题3】阅读第②段,分条概述议论要点,填写在下列空行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阅读第③段,分析开头画线句的作用。
【小题5】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理想大学”?
【小题6】仿照第③段画波浪线句,为“公民素养”拟一个主题词和三个关键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泉陶要杀犯人,但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相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来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宇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管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宜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力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B.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C.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论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D.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上,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各有所侧重,不尽相同,这可以从花卉的描绘上做比较。

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里,花卉题材和山水题材占了极大的比重,取得了较高成就,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大概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看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一人文哲学精神有关。

被称为西方“画圣”的荷兰现代派画家凡·高在西洋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作《向日葵》被认为是稀世珍宝,画作通体呈黄色,像一团狂热的火焰,反映了画家燃烧的心灵。它不仅色彩热烈,画中花瓣的线条也呈现出烫灼般的颤抖,的确有一股跳荡的猛烈的心灵之火在烧炙着每一个观画者的感官。凡·高开辟了以画家的主观心灵为源泉的作画风格,但单以主观心灵的色彩来观照和变化自然对象,导致个体性太强,画家的主观压倒和排挤了自然的客观,画作虽然独特,但缺乏和谐,凡·高的带有病态色彩的精神,更会给他的表现对象带来一定的损害,投合了现代西方富有阶层寻求怪异刺激的欣赏趣味。

反观几幅中国画家的几幅花卉作品,比如齐白石的《牵牛花》,张大千的《荷花图》,虚谷的《松鼠戏竹图》,每幅作品都是形神飞动,气韵盎然,仿佛一首首有形的诗,一曲曲无声的乐,和谐温馨,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自有一股浩瀚的宇宙清气,一片昂扬的生命节律,流溢心田,舒心无比。中国画家的这种创作方法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契合,把一种人格和理想境界具象化地渗透于特定的对象之中,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形态,而不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在创作的精神上,中国画家总是执着地追求一种以提高和完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而不像西方现代派画家那样片面张扬独立于自然和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人主观精神。

由于中西方画家这种创作态度和方法上的差异,使得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看,既非模仿的艺术,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充满了主客体的统一精神,以意象创造而实现人、社会、宇宙和谐的中和的艺术,是简洁、传神、含蓄、隽永的艺术,是达到了“气”(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之气,生命运行之气,宇宙间自然万物之气)、“韵”(主观、客观契合所制造的意象自身所发射出来的风华、光辉)生动的艺术。应该说,中国的花鸟画、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这种整体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牧歌式的亲切精神,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摘编自吴式南《发现艺术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花卉类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方艺术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B.中国传统绘画立足人与自然的契合,追求创造意象形态,升华对象根本特征。
C.凡·高的《向日葵》表现强烈主观心灵,投合了画家怪异的欣赏趣味。
D.中国绘画艺术重视花卉题材,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这在世界艺术中十分独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D.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B.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C.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