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C.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小题2】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A.
【小题3】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3:10: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小题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叶嘉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挚爱诗词,志向高尚。叶嘉莹一生以诗词为伴,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不辞劳苦地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C.注重人才培养。叶嘉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叶嘉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小题3】文章标题为“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 魂

黄 晖

①闲时,我常到校外的山间去透透气。在林间路旁、草丛石边,我常看到一些叫不出名的小花,或杏黄,或粉白,或复瓣,或单瓣,三三两两,杂然相间。尤其是每逢夜雨初霁,我会不期而然地发现,它们竟不约而同地绣满了整座空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我觉得,这些无名的小花,恰和这座无名的小山相映成趣。正如这座山丘虽无深壑危峦云海雾幛,却照样安立在大地上一样。这些并无天生丽质的野花,也兴高采烈地享受着应得的晨光,并且毫无愧色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示着自己的姿容。夜间的雨滴把它们洗浴得干干净净,使它们傲然挺直的葱翠的枝干,举起一小片一小片清纯的斑斓。我对之默契于心的地方在于:它们从不会为了无人赏识而感到寂寞,也从不会为了貌不惊人而自怨自艾。的确,既然本非在镜子里谈生活的欲物,又何须借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呢?它们所以要开苞吐蕊,盖因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之不吐不快。正因为这样,迎见开放本身就使它们具有完备的审美价值,就使其获得了彻底的满足。记得曾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其中可爱的女主人公一再地吟诵“青青小草,随风起舞”的俳句,她不正是在反复品味着山间野花一摇一曳悠然自得的这一层境界吗?

②那一次,于一撮草丛之中,我见到了一种特别娇小的山花,其花茎不过线一般粗细,叶儿也只有葵花籽般大小。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这究竟是什么花?我说不清楚,大约是由于她们总是这样“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缘故吧?但她们那惊人的纤弱娇柔,却使我对之顿生同命之怜。尽管并不比其他花木缺少韵致,但若不是我偶然地发现了她们,她们此生大概也就只有掩映在野草丛中自生自灭了吧?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她们身边坐了下来,良久地对之托腮出神,直到暮色渐浓时分仍不忍离去。临下山前,我踟蹰再三,想把她们连根移回家去,让大家能更长久的相伴,借以摆脱内心深处那时时还会泛出几分苦涩的清寂。但终于还是休了此念。因为我知道,她们天生就不是栽在花盆里供人观赏的物件,所以,如果强使之离开扎根的野山,便会很快地枯萎而死了。唉,这些小生灵,若比起那些备受宠爱的国色天香来,在其娇羞的背后,却也透出几分执著倔强呢!

③古代的圣哲曾教导说,“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恐怕连七尺须眉都不易做到的事情,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足见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是因为她们坚信和履践着一个再浅近不过的道理:只要别辜负了头上的光阴(哪怕它再短暂),别背弃了身下的土地(哪怕它再贫瘠),而安全顺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生长,那么,任何一个生命都是自在充满的。

【小题1】第②段中详写的一种山花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小题2】第②段中写道:“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花朵”为什么如“婴儿的呼吸”?
【小题3】文章题为“花魂”,第③段中说“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小野花们“高贵的灵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小题4】第①段中说,看到那些叫不出名的小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联系全文来看,“我”走得更加惬意的深层次缘由是(   )
A.叫不出名的小花们装饰了整座空山,“我”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中。
B.小花们具有“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我”深受激励,勃发生机。
C.由小花们“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联想到人应通过奋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D.由小花们顺着本心本性生长,感悟到人应该珍惜生命所处的时空,愉悦自在地生活。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譬如体现着数字神秘主义的古代术数系统,原本是一个很复杂、精致的系统,在古代需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掌握,而现在则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这种八位或十一位的自然数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化钱买不吉利。而把重大活动的开幕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个人和政府的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⑤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⑥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⑦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第③段的结论,对下列这一事例加以分析。
上海某著名学府的某学院乔迁新大楼之际,教授们要挑选自己的办公室。学院大楼414房间无人认领,有人议论说原本可以人性化地考虑把这种房间号码处理成厕所云云。
【小题3】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标语的张贴,必然会带来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B.培养一种科学民族精神,首先要破除方言对数字的发音附会。
C.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决定了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做法是有巫术色彩的。
D.当下的中国,亟需出现一群有影响力的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
【小题4】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走进科学,扫除迷信的阻碍
B.迷信——永恒的敌人
C.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D.科普,路在何方?
【小题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兑现主义”仍将继续?

①10月5日,比利时藏家尤伦斯藏品、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创1.8亿港元拍卖“天价”,冲破大家期待已久的那口气,宣告中国当代艺术开启“亿元时代”。这样的价格也许对当代艺术尚在“遥望”状态中的大众有标志、象征意义——比如证明艺术“值钱”、“赚钱”什么的,但对像我这样的界内人,早有点麻木,甚至觉得这些数字十分冰冷:数字游戏毕竟不能等同于艺术温度。打个比方吧,我在美术学院任职,多见了这样的情境:众多家长、学子就是受了艺术“市场明星”、“天价”等信息的刺激选学艺术报考美院的,但一毕业即失业的冰冷现实,却让艺术本该给可爱青春添点梦想姿彩的功能都损失殆尽了。

②确实,你不麻木都不行,当代艺术从百万、千万到现在的冲亿,每一次冲关,都像是只在那几个“笑脸”、“面具”之间玩跨越游戏,而且游戏还有点“私密性”,你知道有某某几位富豪在喊数字,然后知道某某“面脸”最终会被藏在其中某富豪墙上或仓库里……总之你知道的可能仅仅是数字。而且,就算“艺术”吧,如果它们就是从张艺谋的百万《红高粱》激情起步、到千万《大红灯笼高高挂》地炫情守旧,然后戛然停滞于亿元《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电影艺术你满意吗?

③这事使我想起2011年某周刊以封面主题形式“重估”近15年当代艺术,因为功劳簿上的“价值人选”异议,引得界内有关联人物争论。______________。这个词前面有“现实名利场中”限定,内有陪伴当代艺术过的高名潞“反思艺术与市场、官场联谋现象”主题评述。这些,放在现在这件“过亿”事件中比对,亦有逻辑依据。此次露面藏家尤伦斯、当代艺术界各层面人物已经不止一次证实:“兑现主义”仍然生效且必将继续……

④但若只指向“物质”、“名利”,我认为有碍于准确理解此“兑现主义”全义。譬如,同是陪伴当代艺术过并凭借艺术市场起家的吕澎,就径直向高名潞提问: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里,你大部分时间在哪里?你知不知道你念叨的“独立”、“批判”、“前卫”这些口号在1990年之后已经成为陈词滥调、彻底失效!吕澎的提问里,无疑隐含了“兑现主义”另外的“精神义项”,即“理想兑现”、“精神兑现”问题。那么,那些义项是不是真在1990年之前已经“兑现完毕”或之后“兑现失效”呢?或者1990年后至现在是不是只兑现“物质支票”、让“精神支票”落空?是否“兑现”之后是“蜕变”,如高名潞断言之“前卫已死”?

⑤这个绝不好用年月日界线简单断定。是的,“独立”、“批判”、“前卫”确实曾几何时是以“口号”为标榜,以“集体狂热”为显像,但现在个人化、润物细无声式的坚持并非毫无地位、全无实效。虽然这个队伍众干将已经被赐“主任”官衔入职;甚至在市场这一端,这些“价格榜样”艺术家不乏亲自参与炒作、托市的传闻;更大范围看,就像不久前有位浙籍华商在西班牙被拘捕,曝出此中人物涉嫌通过“艺术事业”“洗黑钱”罪名,艺术与商人、官员千丝万缕的关联确实足够让人难以乐观,但当代艺术起家时那种原初的精神快感、续脉真是如此轻易断绝吗?

⑥2013年9月初,操作本次“天价”的苏富比拍卖行才刚空运讲师团在内地“波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举办了一场授课,讲坛话题之一就是“当代艺术不等于曾梵志岳敏君”,虽然这只是这家老牌拍行的自我形象推广,但不妨祝愿话题“变现”为现实。当代艺术“主义”有问题,更有自己的“问题”,可以预见“亿元大餐”绝对不是当代艺术“最后的价格晚餐”,当代艺术精神绝对不应该有“最后的精神晚餐”!

【小题1】第一段中的“遥望”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二段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指出了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窘境,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填入第三段的空缺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可用以继续概括很多当代艺术现状
②对应“兑现”词义的“经济味”
⑧很有意思,这个词不是个正儿八经的学术名词,而是语境用法
④该期周刊主题词是——“兑现主义”
⑤即结合人们当下观感、理解而杜撰
⑥大家或易直观地想到物质主义、商品主义,享乐主义等词
A.⑥②①⑤④③B.⑥③④②⑤①C.④②①③⑥⑤D.④⑧⑤②⑥①
【小题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艺术仅仅是数字和金钱游戏。
B.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天价是商业炒作。
C.中国当代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D.张艺谋的电影是当代艺术的成功代表。
【小题5】就本文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没有得到健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6】简析“兑现”、“兑现主义”等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B.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C.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C.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
D.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C.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