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孤立的一个人,不会发生礼的问题,只有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才会发生礼的要求和行为。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那就要从内心情感和交往形式上去寻求互相对等的因素,孟子指出:“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内心情感的对等表现为恭敬;交往形式的对等表现为辞让,从而使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礼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恭敬,“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分别属于容貌和内心情感的范畴。然而,对于同一践礼主体而言,无论是貌恭还是心敬,都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交往中呈现出来,都是主体指向客体的行为。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内心敬重,面貌总会好看;内心鄙弃,容貌就会不那么好看。恭敬名为两个概念,实为一个内容,那就是敬的感情,即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敬重。孔子十分重视敬在礼行为中的意义,他从人与禽兽之别的角度,指出为孝必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重视祭礼和丧礼,却更在乎敬的内涵,《礼记·檀弓》记载弟子子路的回忆,“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敬有余也”。孔子甚至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在各种礼仪中,敬的情感最为重要,而国君的婚礼又最能体现敬的情感。国君亲迎新娘,既是爱慕又是敬重,把这种爱与敬的感情推而广之,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所谓辞让,亦称退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辞让是与恭敬紧密相连的德性行为,其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在礼的迎送、授受仪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具体为“三揖三让”。“揖”是拱手致意,展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关注,“三揖”是凡入门将右曲揖、北面揖、当碑揖。“三让”是凡升阶,宾主尊卑相同时,一同升阶;宾主尊卑不同时,则尊者先升。“三揖”作为迎送规定,有利于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三让”并不改变主客体的实质行为,辞让之后仍是尊者先升阶,该先升阶的人还是先升阶,其意义在于给对方以被尊重的心理感受,宾主正是在辞让中体现出教养与风度的。孔子认为辞让既是君子遵礼的表现,又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彼此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射。射毕,走下堂来,彼此作揖,胜者罚负者饮酒。这样的竞争是君子之争。无论赢者还是输者,辞让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真是令人意往神驰。从这个意义上说,辞让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仪式,能够使弱者、居下者、失利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认同。

(摘编自夏海《浅论儒家之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的要求和行为发生在与他人相处、交往和比较时,单独一个人不存在“礼”的问题。
B.“揖”是重要的辞让礼节之一,指的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主客彼此拱手致意,以表现对对方的敬重。
C.“辞让”的本质是厚人薄己、尊人卑己,这一本质突出表现在迎送、接受仪式中的“三揖三让”上。
D.孔子认为“敬”是为政之本,国君把对新娘的爱和敬推广开来,就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结构上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概述了“礼”的两方面的表现,第二、三段分别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礼记·檀弓》来说明,相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孔子更重视祭礼和丧礼中的情感因素。
C.文章第三段先解释了辞让的内涵,然后分析辞让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做法,最后阐述了辞让的意义。
D.作者在论证“辞让”时,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内容充实,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仪本身是有差等的,不可能做到互相对等,因此古人就用恭敬和辞让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对等。
B.“恭”是礼在容貌上的表现,“敬”是礼在内心情感上的表现,面貌与内心是统一的,外表“恭”的人内心也一定会“敬”。
C.即使客人身份不如主人尊贵,主人也会让客人先升阶,客人也应当听从主人的建议,这符合儒家之礼。
D.辞让是君子人格的组成部分,辞让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辞让的结果,它能使君子之争变得风度翩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4:0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欧美游戏中的中国元素经常充满了谬误。一些游戏开发者搞不清楚中华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东南亚文化的区别,经常彼此混淆;或者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停留在贫穷愚昧落后的时代,设计人物常梳着小辫穿着长袍。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经常反过来“反哺”国内游戏界和众多游戏玩家,不仅生产出一批跟风之作,冠以“中国风”的名头欺骗玩家,并让年轻的玩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误解。
当前,电子游戏已然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也与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一起被称作第九艺术。正在举行的腾讯旗下网络游戏《王者荣耀》秋季职业联赛正在上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据尚未出炉,但2017年春季职业联赛总决赛单日有效观赛用户数达到3800万,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常住人口,春季赛总播放数达到26.8亿,超过了2014年世界杯的总播放数。一个游戏,就有如此庞大的观赛人数和玩家群体,确实让人不可小觑。这些玩家在人员构成上以青壮年为主,还有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如何利用好游戏这个传播媒介,让这些玩家接触到更多正确、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应成为游戏开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将水墨丹青、汉唐衣冠、梅兰竹菊,乃至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境界,有机地与游戏结合,让游戏玩家在忘我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或许是值得尝试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国内的游戏开发者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探索。故宫博物院的手机游戏《皇帝的一天》,以小皇帝行动为线索,向玩家介绍清朝皇帝一天的生活,地点设置有养心殿、乾清宫、御花园、畅音阁等重要建筑,而“银牌试毒”“百步穿杨”“粉墨登场”等小游戏也贯穿其间;《仙剑奇侠传》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和神话,对中国风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构成了唯美的游戏情节;《王者荣耀》中80%以上的英雄角色都基于传统文化原型设定,邀请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的有关专家成立了顾问团队,分别从民俗、文学、音乐、历史等维度,对其中的文化表达进行专业指导。
电子游戏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或多或少都要担负着一定的教育功能。青少年可以将之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触点,唤起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从游戏了解古人,了解诗词,了解侠义精神,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文本阅读;普通游戏玩家可以在一个熟悉、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娱乐的放松;而对于国际玩家来说,领略不同于欧美魔幻文化为主的游戏风格,体会异域风情,也是对中国加深了解的一个入口。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拥有斗破苍穹的远古神话,有侠骨柔情的武侠小说,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名著,有铮铮铁骨的民族精神……更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神韵,设计出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特点的游戏,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而广之,是中国游戏产业走向世界,走得更远的有力途径。
(2017年10月17日光明网张焱《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该登场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游戏中中国元素充满谬误,是因为开发者搞不清楚中华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东南亚文化的区别。
B.欧美游戏开发者冠以“中国风”的名头欺骗玩家,并让年轻的玩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误解。
C.中国的游戏应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游戏相结合的道路,这样可以让玩家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给养。
D.国际玩家认为观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不仅能体会异域风情,还是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入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欧美游戏和国内跟风之作让年轻玩家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为前提,提出自己对游戏创作的看法。
B.文章用腾讯旗下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春季赛总播放数达到26.8亿的事实证明游戏是第九种艺术。
C.文章引入《皇帝的一天》《仙剑奇侠传》《王者荣耀》等国内游戏,肯定了在游戏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探索。
D.文章提出了游戏应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观点,并从其可行性、意义、前景等角度进行深入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游戏开发者认识到在游戏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自己的使命,就能开发出玩家喜爱的游戏。
B.如采能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游戏有机地融合起来,青少年游戏爱好者、普通玩家、国际玩家都会受益。
C.只有在游戏里融入正确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之后,游戏才可能担负起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功能。
D.如果能设计出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特点的游戏,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起到有益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小题2】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绝招
王世虎
周末,张县长去县里最偏远的清水乡视察工作。中午,一行人来到乡上最好的“金凤凰”大酒店吃饭。得知张县长爱吃鱼,乡领导特意挑选了一条五斤重的当地珍稀特产——黑鱼。黑鱼肉质鲜嫩,营养价值丰富,张县长大快朵颐,吃得是满头大汗。突然,觥筹交错中,张县长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不一会儿,就痛得说不出话来了。
众人一下子慌了神。乡长李明灵机一动,说道:“张县长,吃菜,吃一大口菜把鱼刺顶下去。小时候吃鱼卡了刺,老人都是这么教的,很有效。”秘书一听,忙给张县长夹了一大团野菜塞进嘴里,张县长使劲咽了下去,可一点效果也没有。
“喝醋!”书记赵刚一拍脑袋,接道:“我在驻点村民家吃饭时,听他们说卡鱼刺了喝点醋,醋酸能把鱼刺软化掉。”说完,吩咐服务员拿来一瓶醋,张县长“咕咚”一口气灌下去大半瓶,但依旧没有作用。
“对了,鸭涎水!”办公室主任马波突然想起了什么,插嘴道:“我曾在专业报纸上看过介绍,说被鱼刺卡了,倒抓一只活鸭的脚让其鸣叫,流出口涎,然后喝下滋润喉咙,鱼刺很快便会溶化掉!”
“鸭涎水?不就是鸭子的口水吗?”张县长听完,脸色顿时一沉:“你这什么馊主意,让我堂堂一大领导喝畜生的口水?”
眼看着张县长的脸色涨得越来越红,秘书急了:“你们都别瞎出主意了,还是赶紧送医院吧!”大家这才反应过来,七手八脚把张县长扶上车,火速送往乡医院。
一瞧父母官来了,院长高度重视,立即召集各科室的骨干专家开会,商讨剔除张县长喉咙里鱼刺的治疗方案。有人建议先做胃镜,查看鱼刺的具体位置,好对症下药;有人说应该立即照X光,尽快动手术;有人说乡医院条件有限,先止疼,然后送到县里的大医院……半个小时过去了,正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之时,门口一个扫地的老头信步走了进来,说:“不就一根鱼刺么,至于大动干戈吗?如果你们真没办法,要不让我试试吧!”
“你?”院长疑惑地问道,“你是谁?”
一旁的护士长小声说:“他是新来的清洁工老孙头。”
“清洁工?”院长的脸色一变:“你不好好扫地,来这里添什么乱?”
“反正你们吵了半天也没个主意,不妨让我试一试。”老孙头淡定地说。
“开什么玩笑?”院长声色俱厉道:“张县长乃一县之长,他的健康关乎全县几十万百姓的幸福,何等尊贵?你又不是医生,怎么治?”
“我以性命担保!”老孙头拍着胸脯说,“如果治不好,我任由你们处置。”
老孙头都把话说到这分上了,大家也不好再反驳什么。张县长见老孙头一脸的踌躇满志,也十分好奇,忍着疼痛问道:“老……老人家,你有什么好……好办法?”
“张县长,我的治疗方法既不用打针吃药,也不用做胃镜、拍X光片,只不过会受点轻微的皮肉之苦。但您放心,绝对不会很痛,而且‘手到病除’。”老孙头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好……好吧!”到这个地步,张县长也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了。
“那,我就得罪了!”老孙头说完,忽然一个箭步冲上来,双手用力紧紧掐住了张县长的脖子。
张县长哪里料到老孙头会来这么一手,只感到喉咙顿时一阵窒息和难受,紧接着胃里一阵剧烈的蠕动和翻滚,然后“哇”的一声将中午吃的东西全给吐了出来……
众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忙冲上前拉开老孙头,嚷着要将他押往派出所。
“你干什么?”张县长大声怒斥道:“我跟你无冤无仇……”说到这里,张县长突然又笑了起来:“哈哈,不痛了,鱼刺真的没啦!”说完,他激动地握着老孙头的手说:“老人家,真是太感谢你了!你这个绝招,是从哪儿学来的?”
“什么绝招?这还用学呀,我们清水乡的老少爷们从小都知道这个办法!”只见老孙头哈哈大笑道:“我以前是个打鱼的农夫,我们这里的渔民,每次出去打鱼,遇见贪吃的鸬鹚不肯把嘴里的黑鱼吐出来时,都是这么治它们的,而且百治百灵……”
县长愣住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县长为了吃清水县当地的珍稀特产,特地跑到清水县最偏远的地方去,假装视察工作,以掩人耳目。
B.张县长在吃鱼时,不小心鱼刺卡到了喉咙,大家立刻慌了手脚。作品中对相关人物的描写,具有讽刺意味。
C.办公室主任马波所谓的“鸭涎水”能够溶化鱼刺,其实没有什么科学根据,所以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
D.“高手在民间”,此话不假,一个医院的清洁工能够用“土法”治病,比医院的大夫技艺都要高超,值得大夫们深思。
E. 文章结尾“县长愣住了”颇有深意,也许张县长从老孙头的话里听出了弦外之音,结尾耐人寻味。
【小题2】请分析文章标题“绝招”的含义及妙处。
【小题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4】你认为老孙头的 “绝招”怎么样?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盞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嘁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离开了西里岛岛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漢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城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问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吁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敕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汪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徒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將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兄那扇温暧明亮的窗。

(选自201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的用典手法,源自杜甫诗“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总摄全篇。
B.作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湾,为后文抒发在异乡的情感做了铺垫。
C.第⑦段画线句情感陡转,生动表现了作者目睹异乡的生活窗景而触发的炽热、温暖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了对家与故乡的无限深情。
D.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小题2】“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浮生半日闲
琦 君
忙碌的现代人,无不叹闲暇不易得,于是也格外怀念当年农村社会的悠闲岁月。我学习英文时,读到一篇好文章,题目叫做“puttering”,照字面解释是漫无目的地摸摸这样,碰碰那样,让时间闲闲地溜走,心也闲闲地一无挂碍。
我觉得这位作者,对闲适情操的体认,颇近乎我国诗人陶渊明。陶靖节的东篱采菊,正是一种“漫无目的”的闲散动作,南山“悠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又何曾用力去看。所以他才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顺应自然,享尽田园之乐。
现在人活着似乎只为抢时间,可是把时间抢下来又何曾好好地过呢?我好怀念小时候在家乡的闲荡日子,漫步在田埂上,自然而然会让路给吃草的黄牛。走在高低不平的卵石大街上,一路都有人笑眯眯地喊我的乳名。那时的人情是多么温暖,天地是多么辽阔,时间是多么富裕啊。记得那时全个村庄,只有我家老屋大堂正中挂有一口自鸣钟,而钟摆常常是停止摆动的,即使有时发出的嗒嗒之音,指针所指的时间,和长工们的作息毫无关系。他们只看日头的高低,听公鸡的啼声,就知道是什么时辰。在忙月里,他们胼手胝足,却是口哼小调,面带笑容。闲月里,他们嚼着自己种的花生和胡豆,下象棋、钓鱼,也是口哼着小调,面带笑容。他们从来没有和时间赛过跑,可是从日出到日落,他们都在工作中,他们也都在游息中。
至于像前文所引述那样puttering的情趣,我的外公,我的母亲,就十足地在时时享受着。我外公有一只八宝箱,是他自己用洋油箱装钉而成的,我每回掏时都发现添了些新东西——他自己用竹节做的烟嘴,文旦皮晒干做成的碗,干佛手,我玩厌了的地螺陀。三炮台香烟罐里各色各样的香烟招牌纸、邮票。此外就是父亲送他的白玉烟嘴,绿玉班指,杭州舒连记的檀香骨折扇。这些都是我百玩不厌的。至于母亲的八宝箱,乃是一只竹编的针线盒,那更耐人翻弄了。盒子分上中下三格,上格是五彩丝线、纸花、绣了一半的鞋面、剪刀、顶针等等,中格是《花名宝卷》、她手抄的《心经大悲咒》。最下一格藏着一个像红柿子似的朱砂圆盒。里面是我小时候挂的长命百岁金锁片,母亲的旧珠花、银耳环、银手镯等等。我当时觉得最有趣的是外公的八宝箱里存着舅舅小时候的银锁链,母亲的八宝箱里,存着我小时候的金锁片。后来想想,人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往下绵延,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把对儿孙的爱埋藏在一个摸得到,看得见的地方。让长大了的儿孙们,有朝一日,打开来摸摸看看,重新领略一下长辈的爱,再一代一代往下传。可惜时至今日,为生事奔波的人们,再也无暇去打开尘封的旧物,而且也无心把虽无用却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归在一只箱子或一只盒子里了。这,对他们自己和儿女们来说,都少了一份Puttering的乐趣,怎不令人惋惜。
可是人来到世间,难道就为了赶时间,赶完了时间就与世长辞吗?想想该有多傻!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闲荡?我们这些劳碌的现代人,是否舍得把时间花在闲荡上,或搞搞所谓的puttering,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选自《三更有梦书当枕》,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puttering”的情趣有哪些?(4分)
答:  
【小题2】作者提到外公和母亲的八宝箱时,为什么要如此详尽地列举里面的物件?(5分)
答: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建议劳碌的现代人要“偷得浮生半日闲”?(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