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小题2】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04: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启动征名仪式,当天在北京的活动现场,中国探月工程即将使用的四号着陆器与月球车首次公开壳相。国防科エ局表示,中国探月时间已定,就在今年12月实现美国都没完成的一大壮举——月球背面着陆勒探。可不要小看这个月球正面与背面着陆的区别,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成此举,它比正面着陆多出了不少机遇。

乍一看,正面着陆与背面着陆都是降落到月球,其实这里面的门路可大着呢。首先,正面着陆的话比较顺应“既定条件”,而背面着陆需要更高难度的技术创新,其次,月球正面干扰大到无法通讯,背画则是另一个板端,有利于中国科学家进行探月活动,最后,我国此前就发射了“鹄桥中继卫星,就是为了方便中国探月工程在背面开,可以获取更多宝资信息。而且月球背面更具有研究价值,它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成分不同于正面,有利于我们进行深度剖析,了解月球的资源分布与历史。

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无人设备探月又细分为“绕月、落月、回家”。我国的长城三号已经完成了“落月”并且停留探测两年半之久,创下人类新纪录,现在嫦城四号将于12月升空,任务艰难程度超过前三期——要进行首次背面着陆,收集火山地慢深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还将放一个低频射电的频谱仪,实现持续性勘探。这一桩桩任务都是美国都没有实现过的壮举,让人不由得感慨中国航天的强大。

如今,地球资源逐渐匮乏,人类将目光转向太空,中俄以及其他国家在积极进行探月等太空工程,加上中国空间站即将完成,更有利于中国研究太空资源、太空医疗与科技,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

摘编自《观察者》2018年8月16日)

材料二

自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搭乘着长征系列火箭登上了太空,开启了自己的登月之旅,在经历了26天的漫漫登月之路,我们嫦城四号终于于2019年1月3日顺利登上了月球背面,并实现了着陆器与巡视器的分离,玉兔二号上场表演,在月背留下了首行长长的脚印。

接着在1月11号,嫦娥四号通过“鹊桥”中继星传来了首张月球背面全景照,再次实现了一个首次,也标志着长城四号国满完成任务,至此中国航天的探月工程实现了“五战五捷”,中国再次实现了超越。

如今嫦娥四号已经登上了月球背面,但中国航天的探月工程却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就在当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还介绍了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的策略,即“绕、落、回”。不难理解,其中“绕”即绕月飞行,“落”即降落月球表面,而“回”即从月球上返回,如今中国航天已经实现了“绕”与“落”,下一步就是“回”了。

摘编自《解放军报》2019年1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春节期间,被称为中国硬科技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热映。如同电彩里展现的一样,“发动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关键技术之一。推动地球移动的发动机,对于目前人类科技而言只能是“科幻”;但在前不久圆满完成的“嫦娥四号”工程任务中,美丽的嫦娥“四姑娘”代表地球上居住的75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背面,却是我们这个时代太空技术发展高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四姑娘”这次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之旅,多亏她穿上了一双神奇的太空“舞鞋”——“嫦娥四号”变推力发动机。然而,鲜有人知道,这双量身定做的“舞鞋”出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变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成员之手,有媒体这样形容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表現,既“推得精、飞得稳”,又“变得妙、落得准”。

值得一提的是,这双“舞鞋”最早“穿”在嫦城三号的“脚”上,“三姑娘”是我国第一个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的探测器。落月过程要求发动机具备深度节流能力,能够实现多种推力エ况的快速变化,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研制,正是为了圆“三姑娘”的“探月梦”。

和“嫦娥三号”相比,“四姑娘”要实现世界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环境更复杂,对发动机的要求也更严苛。“四号”的这双“舞鞋”,不仅要更“漂亮”,性能也要实现新提高。而今“四姑娘”感到非常幸运的是,这一次穿在她脚上的这双舞鞋,真正地达到了要求:发动机外观涂层更美观,使用寿命更长;衡量发动机性能的指标——比冲,从原来的308秒提高到310秒。

看似不起眼的涂层和2秒钟的差距,这背后体现了六院变推力研制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产品的质量复查单上,200多根导管、400多条焊缝管路、400多处螺钉连接都要做到精细化处理,为了让运动部件配合更加准确,研制团队将零件加工精度提高到0.005毫米。

(摘编自杨斌《西安日报》2019年2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就是为了方便中国探月工程在背面展开,可以获取更多宝贵信息,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度剖析月球背面,了解月球的资源分布与历史。
B.嫦娥四号的任务是进行首次背面着陆,收集火山地幔深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还将放一个低频射电的频谱仪,实现持续性勘探。
C.如今我国的嫦娥三号已经完成了“落月”,并且停留探测三年半之久,创下人类新纪录,下一步就是嫦娥四号实现“回”了。
D.中国空问站即将完成,更有利于中国研究太空资源、太空医疗与科技,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圆满完成任务的标志是顺利登上月球背面,并通过桥”中继星传来了首张月球背面全景照。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到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策略,即“绕月、落月、回家。
C.因为7500N变推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所以“嫦娥三号”圆了“探月梦”,“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之旅。
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变推力研制团队追求精益求精,将零件加工精度提高到0.005毫米,让运动部件配合更加准确。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观察者》《解放军报》《西安日报》报道的内容各側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
人的身体在到了25岁以后就开始进入一个逐渐衰老的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医学上,人的衰老分为程序性衰老和非程序性衰老。程序性衰老是指由遗传基因的原因导致的衰老。遗传基因作为生物信息的源泉,像程序一样控制着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成熟,包括衰老和死亡。研究表明:在基因程序中,人的寿命平均在一百二三十岁左右。但实际上,大部分人的寿命只有七八十岁。这是由于环境、营养和疾病等原因,人体的老化速度加快,缩短了基因程序的进程而提前进入衰老,这就是非程序性衰老。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论》记载道:“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在人体毛细血管和微淋巴管中的体液循环。它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
微循环下降为什么会引起衰老呢?大家知道,在血液中,血红细胞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青少年人的血红细胞是饱满、透亮、分散、活跃的;而大多数中老年人的血红细胞往往干瘪灰暗、结团成串、变异畸型,呈现出脱水衰老的状况。由于缺乏活力,粘连在一起的血红细胞很难流到人体组织器官的毛细血管和末端部位,造成微循环下降,一方面导致氧气和营养成份供应不足,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杂质无法正常排解,进而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衰老和病变。
若微循环不通畅,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心肌微循环障碍时,人体可以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当脑微循环发生障碍,可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甚至面瘫、中风、痴呆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人们说,微循环通则不中风,微循环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环流畅则健康寿长。
一位著名医学家说:“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意识到没意识到,你所治疗的每一种疾病都与微循环有关,微循环状况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
人们还发现,人体血红细胞的衰老病变一般都要先于其它组织细胞的衰老病变。因此,只要观察、检测血红细胞的形态和活性,就可以及早发现和判断人体是否出现非程序性衰老以及是否出现病变。不过,在血检中能够观察和分析的红细胞,基本上都是成熟期的红细胞。因为,一方面红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生成后,必须成熟后才能进入血液循环;另一方面健康红细胞个体的晚期与中期在形态上并无大的差异,只是在濒临死亡时变硬变脆,容易破碎,最后被脾脏肝脏等清除掉。人们所说的与人体衰老病变相关联的血红细胞衰老病变形态,也指的是成熟期红细胞的衰老病变形态,而非红细胞濒临死亡时的形态。如果人体血红细胞过早结团成串、变异畸形、干瘪灰暗,起不到输送氧气和养分,清除体内“垃圾”的作用,就必然造成身体的很多组织和器官呈现出衰老和功能失调的状态。许多中老年人的疑难病症实际上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小题1】本文称述“人类衰老之谜有了新发现”,其“新发现”指的是( )
A.人体25岁后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
B.人体的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直接关系
C.人体衰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全身微循环出现了衰退
D.人体的非程序性衰老首先源于体内血红细胞的衰老
【小题2】(小题2)第二段引用了《素问·五脏生成论》,体味语意,对此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论述人体非程序性衰老与血液微循环下降有着直接关系。
B.铺垫下文,说明器官只有得到健康的血液供应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C.承接上文,援引古例,说明并引出后面关于微循环基本概念的解说。
D.铺垫下文,间接地引出关于血液涵盖了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的论断。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延缓人体的老化速度,那么就有望防止非程序性衰老。
B.导致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衰老和病变的基本原因是微循环下降。
C.如果消除了人体的微循环障碍,则意味着消灭了各种病之源。
D.如果维持了血红细胞的正常功能,就能够防止许多疑难病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地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着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煸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襄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小题2】本文描述了《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的翠翠,她们各具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苏东坡一生写过许多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画赞如《九马图赞》《郭忠恕画赞》等,画序如《观宋复古画序》《八境图后序》等,画记如《画水记》《应梦罗汉记》等,画跋如《书蒲永昇画后》《书朱象先画后》等。这些题画文学不仅论述、评骘画家的行实和画作,还深入阐发画理、画论,像《传神记》,深化顾恺之“传神”说;《墨君堂记》,发挥“比德”说;《书朱象先画后》,表述画家创作的自主性;《文与可画竹屏风赞》,阐明绘画是画家表现个人道德修养的载体。
苏轼多方面进行着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而他在我国诗画融通史上最引人瞩目的,还在于他的理论贡献。
第一,苏轼对诗歌和绘画的艺术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渐认清了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为诗画通融的阐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苏轼在《韩幹马》诗里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东坡用“无形画”来概括诗歌,用“不语诗”来概括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形象造型、布局结构等构成画面、画境,给人以直接感觉,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人黄庭坚说:“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与苏轼的认识如出一辙。
第二,苏轼还提出了“诗画本一律”的命题,总结出诗画艺术的共性。他认为的诗画共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摹写物象”。诗歌与绘画,都是以自然界中的物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生动具体的描绘,反映出蕴含于其中的美。二,“妙想”。诗歌与绘画同样要以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作为自己创作的生命力,将形象显于想象力之前,再将形象显于人们的眼前。三,共同的审美追求。诗人与画家,都希望在“象外”“言外”获得更为精妙的艺术境界,希望在“形似”之外,追求“神似”的意境。于是,文学界的“言外”说和画学界的“象外”说,文学界的“意境”说和画学界的“画境”说,也就应运而生,受到诗人和画家们的青睐。
第三,诗画通融的审美。苏轼认真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艺术特征,它们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而探讨了诗画艺术渗透、会通的客观规律。诗歌与绘画存在着差异性,它们便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不足,相互申发补凑,达到融合会通的境地。诗歌与绘画艺术有共性,它们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生活美、绘画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转化和融合。苏轼将历代诗人、画家融通诗画艺术的创作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上,加以科学的概括总结,对我国诗画艺术和诗画融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选自吴企明《苏轼在诗画研究上的划时代贡献》2018年02《古典文学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神记》《墨君堂记》等画赞,前者有对顾恺之“传神”说的深化,后者是对“比德”说的发挥。
B.苏轼对于诗画艺术的会合、渗透、融通的实践和研究,就是他对诗画艺术的理论贡献。
C.从全文来看,诗画艺术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D.“诗画本一律”概念,实际上就是指诗画的差异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诗人郭熙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说的也是诗画的差异性。
B.诗画艺术有“妙想”,强调的就是想象力。
C.文学界的“言外”、画学界“象外”都追求的是意境美。
D.线条、色彩、笔墨、明暗光线、布局等构成绘画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轼看来,诗画的共同性主要表现为对象共同、想象共同、意境共同。
B.懂得诗画通融的审美,我们就能够以诗入画,以画入诗。
C.苏轼所写的画赞、画序、画记、画跋等题画文学,就是形成他诗画理论的的重要实践。
D.“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就是讲诗画的差异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