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盞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嘁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离开了西里岛岛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漢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城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问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吁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敕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汪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徒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將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兄那扇温暧明亮的窗。

(选自201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的用典手法,源自杜甫诗“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总摄全篇。
B.作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湾,为后文抒发在异乡的情感做了铺垫。
C.第⑦段画线句情感陡转,生动表现了作者目睹异乡的生活窗景而触发的炽热、温暖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了对家与故乡的无限深情。
D.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小题2】“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3】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05:0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蔡睿贤:能源动力科学翘楚
林汝谋金红光
㈠蔡睿贤先生曾作为长春机车厂主任工程师,参加机车燃气轮机大会战,这是我国地面燃气轮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长春机车厂与清华、哈工大等组成联合设计组设计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并由长春机车工厂进行试制。从1975年12月第一次点火成功到1976年12月加到满负荷,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先后做了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重做了一个转子,测量了10万个以上的各种数据,解决了压气机提前喘振等科技关键问题,并完成正式热力性能试验与48小时连续运行试验。到1977年底燃气轮机车就行驶在铁路干线上,承担货运和客运的牵引任务。蔡先生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脚踏实地做了大量科技工作,并参与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为成功研制燃气轮机机车作出重要贡献。经过7年共同努力,长征2型燃气轮机车研制成功,并于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燃气轮机系大国之重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
㈡蔡先生高瞻远瞩,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作为领军科学家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1981年,他参与国家机械委、科委、国防工办等成立的燃气轮机应用研究小组工作,全面调研国内外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发展地面燃气轮机的规划设想和实施建议。1996年,科技部成立S863计划软课题组,任命蔡睿贤院士为能源领域组长,开展S863计划软科学研究能源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21世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决策作准备。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科学学科调研组,蔡先生为组长。以他为首的专家组的调研报告,后来列入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组织出版的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这是一个“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基础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㈢蔡先生热心教育,辛勤耕耘。他在清华十六载固守三尺教台,培养出一大批我国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更是矢志育英。他是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导师,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2003年他当选为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五届专家组成员,在博士后政策咨询、评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过多名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后、数十名研究生,受到蔡院士点拨、解惑和帮助者更是不计其数。他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鉴于蔡先生学术造诣和威望,他还被聘为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他不顾高龄常常长途奔波,去给学生们讲课或做报告,从自己经历出发,谈能源动力领域研究前沿热点和关键问题,谈学习方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蔡先生的讲课和报告精彩纷呈,听众常常为他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风貌所倾倒。
㈣蔡先生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地,其中有四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多位研究员或教授、多位公司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及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等,称得上“桃李芬芳满天下”。正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是一盏明灯,他用知识照亮学子的前途;先生是一座丰碑,他用人格魅力指明学子的方向。 (选自2014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睿贤(1934.2.5-2014.10.4),生于广东汕头,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②两位作者(林汝谋研究员和金红光院士)系蔡睿贤院士早年学生,后来成为他的亲密助手与同事。他们长期相处共事,耳濡目染,是受蔡睿贤影响和帮助最大的两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10万个以上的数据、48小时连续运行等等数据,具体表明我国燃气轮机研制过程的复杂、艰难。
B.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蔡先生为燃气轮机机车成功研制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
C.蔡先生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他作为领军科学家,对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
D.蔡先生热心教育,在清华十六载培养出大批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他因此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E.蔡先生以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威望,被聘为清华大学等多家大学兼职教授,常常以精彩纷呈的讲课和报告、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吸引听众。
(2)为什么“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3)蔡睿贤先生在教育事业方面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概括。(6分)
(4)为什么本文称“蔡睿贤”为“能源动力科学翘楚”?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由此不难窥见自杜度的草书成功后所引起的对草书的欣赏与学习的狂潮。我以为书法是在此种狂潮中才卷进了艺术的宫殿。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云林,“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中间实含有认为书法的价值,在绘画之上,要借书法以伸张绘画的意味在里面。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绘画艺术,早在远古时期就已产生。多姿多彩的彩陶花纹、威重神秘的青铜器花纹,可以看做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绘画形式。
B.“书画同源”“书出于画”等说法似是而非,我国的书与画实分属不同系统,画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而书则属于实用系统。
C.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原始文字追求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而彩陶、青铜器花纹带有抽象性质,并不象形,这是由二者的不同功用决定的。
D.作为造字之法,指事的起源并不晚于象形,二者都是为了帮助并代替记忆,这有力地驳斥了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与绘画同源的说法。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草书作为“书”的一种,有其实用性,但因其书写特点而带有了艺术性,后世书画间有了密切关联可能与草书的出现及其艺术化有关。
B.杜度的章草盛极一时,却也受到非难,被赵一认为是“示简易之旨”,但其引发的草书热潮对草书的艺术化功不可没。
C.“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产生既与书画在艺术性格上有相同之处有关,同时也与书画使用共同的工具有关。
D.书与画的线条均需要功力,但由于二者形态不同,所用技巧也不同。因此,书的好坏与画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用在衣服器物上的花纹,可以代表服用者的不同身份,但其归根结底仍是装饰性的。
B.文字的产生与演变,大抵出于实用这一要求。无论是造字之初的追求事物之形,还是后来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莫不如此。
C.吴道子“学书不成,因工画”,倪云林“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从某种角度说明了书法对绘画并无帮助,绘画的基础需独立发展。
D.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过分强调,虽有借书法以伸张绘画之意,但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最基本的因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庞 白

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暖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已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⑥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的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小题1】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
【小题2】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回答。
【小题3】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作者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B.作者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城市感到陌生,叙写中有自卑和自责;认为那种习惯了城市生活却非说不习惯的说法是矫情的。
C.本文抒写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爱,笔触细腻,语言质朴而清新。
D.文章以“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又在文中说“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都显露出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后那种无限的伤感和悲哀。
E.文章运用对比写法,在深入剖析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状后,明白了自己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世纪之初,虽然学者们并不是从节日风俗的角度考察戏曲,但在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探讨中所得的具体结论已暗寓戏曲演出与宗教节日密不可分的命题。王国维采用当时西方流行的“戏剧起源于巫舞”的观念,他又考证了上古巫舞与戏剧的关系,指出在古代祭祀仪式的舞蹈中,“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先贤的论述表明节日与戏剧的起源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国外研究者认为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是世界上共通的规律,中国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月,国内学界在研究路径与方法选择上,与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大多限于正史、诗文书信、序跋、笔记等文人撰写的文献不同,研究视点从“都市戏剧”转向“农村戏剧”,更多留意地方志、会馆录、家谱、公私文书类较为零散的文献以及非文字的仪式表演、习俗,在研究方法上则引入了民俗学与人类学的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来证明戏剧源于宗教仪式。指出对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演戏最主要的功用还是在节庆中表现对神的敬意。他们却没有对宗教向艺术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他们的学说的影响下,国内学界开始重新评价戏曲中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地方小戏。民间戏剧研究者王兆乾就将戏剧分为观赏性戏剧与仪式性戏剧,认为两者在戏剧观念、演出环境与演出习俗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仪式性戏剧原本是戏剧本源和主流,而观赏性戏剧只是支流,但传统戏剧史却将观赏性戏剧作为戏剧的主流,仪式性戏剧反成为遗漏的篇章。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国内戏曲学界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到九十年代初,全国迅速掀起一股与节日关联度极高的“傩戏热”,学者将目光投到城市之外的尚未完全开发的山村,贵州、安徽、云南、江西等地都活跃着戏曲学者的身影。
戏曲研究方法和思维视角方面也显示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表现在:一是田野考察被引入戏曲研究,在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之外又多了一重鲜活的田野资料。二是考古学与文物学知识显示出独到的作用,因为戏曲本为小道,正史多不见载,笔记史料亦有限,地下文物的出土对于还原历史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民俗学的思维方式介入戏曲研究。
(摘自陈建华《节日风俗与戏曲文化研究述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上世纪初的学者们,已经得出了戏剧起源于宗教节日的具体结论。
B.传统的中国戏剧研究者研究的视点是“都市戏剧”,依据的主要是文人撰写的文献。
C.现代的中国戏剧研究者虽然证明了演戏就是敬神,但却未能发现宗教与艺术的联系。
D.在古代戏曲是“小道”,正史、笔记史料不足为凭,只有出土的地下文物才最可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观念对中国近现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影响。
B.文章主要阐述了戏曲研究变化的三个面:路径与方法、研究领域、思维视角。
C.文章以“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观点;“述”戏曲研究变化的客观实际,是论据。
D.文章主要立足于与西方戏剧研究的不同来论述中国当代戏曲文化研究的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王国维等先贤对于戏剧起源的研究,后来的戏曲研究方法就不可有改变。
B.如果只注重从正史等文人撰写的文献方面研究,就很难准确揭示戏曲发展的规律。
C.“傩戏热”的出现是因为它虽属地方小戏,但却是与节日关联极高的仪式性戏剧。
D.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戏曲研究中未曾使用过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同类题5

材料三
一个深爱着自己民族的作家,他对于处在灾难之中的人民的态度是复杂的。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仅愤慨与痛惜战争灾难中所暴露出来的“国民性”的忍辱与苟安,而且以沉静的理性思考着这种“国民性”的历史成因,老舍的批判成为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
作家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体现为瑞宣的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并没有导致自我完善,瑞宣终究不免于惶惑与偷生。为什么?瑞宣自己这样辩解:“一个手指怎能拨转得动几千年的文化呢?”这就是说,不欲偷生而终于偷生、不当惶惑而终于惶惑的原因,要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家观念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延伸,血缘家族意识成为国家社会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于是,当家事与国事相矛盾时,便不能不以家事为重了。老舍对“国民性”的惶惑与偷生的批判触及到民族文化的这一致命弱点,是深刻而独到的。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循着血缘家族意识这个线索探寻着中国人之所以会失去“自卫的刺”的社会历史原因。祁老人面临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还觉得“对国事,正如对日本人,他以为都离他很远”。为什么是这样?这位四世同堂的老太爷是认为“宰相大臣才是管国事的”,而他自己不过是个无知的小民。这里,老舍已经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与愚民政策是导致国民冷漠政治的原因。老舍看得深刻:“老百姓是不甘心受日本人的奴役的,他们要反抗。可是几千年来形成的和平、守法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力不从心。”
老舍把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比作无刺的玫瑰,柔弱而缺少自卫的能力,但素质是美好的,他的发掘,旨在探究能使民族精神振兴起来的力量源泉。古远的民族文化显然是一种束缚人民思想的保守力量,然而,作家又把它看作是民族人格力量的源泉所在,这岂不相互悖反吗!其实,这恰恰是老舍文学审视的理性之所在,中国民族的可敬与可悲往往是同在的。老舍说得对:“正因为中国人被侵略了,中国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民族重新发现了自己。
在展望我们民族的未来时,作家已经意识到,在清除了封建政治的毒害之后,将会有民族精神的复兴。他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他曾给予最高赞美的黄河的子孙身上,寄托在社会下层的那种“原始的力量”身上。那些脚登在黄土上、有着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和坚强的灵魂的劳苦大众,是中国人的脊梁,那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民族之故我之所以有希望变成以刚毅去争取和维护和平的民族之新我,那弱者的“善”之所以有希望变成强者的“善”,就因为有此坚强脊梁的支撑。这样一来,作家自己便也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取材于李辉、韩经太《对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有删改)
【小题1】“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下列诗句没有体现出“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A.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的《示儿》)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小题2】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一种对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审视”,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这种审视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