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有人认为,提出供给侧改革表明我们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的主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根子在于有些人习惯于照搬套用别人的理论来分析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勇气也不善于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
我国以前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在经济萧条时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但投资可以是组织工人挖沟再填上这样的无效投资。而我国前些年的扩大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等,既有利于当期扩大需求,又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这已经超越了凯恩斯主义。因为我国作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投资远未饱和。现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明显不同于供给学派。供给学派主张从供给角度分析经济、稳定经济,主张减税,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产业政策。这与我们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要准”根本不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而不是对别人理论、做法的模仿翻新。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误导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后果。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问题倒逼。今天,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发展变化之快远超以往。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齐头并进。应对这种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解决全新的经济社会问题,老理论不管用,别人的理论不适用,必须作出自己的创新性理论概括。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是时代呼唤。当今时代,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技术信息每两年增加一倍,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到三年级就有一半会过时。3D 打印、无人驾驶汽车、云计算……这些新技术新发明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但仍有专家认为,20 年后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处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快速更替的年代,只有不断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才能赶上时代、走向未来。
作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并非闭门造车、另起炉灶,而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新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作出时代化、本土化解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就包含前人探索的成果,但同时,它又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创新性理论概括、前瞻性政策安排。它找准了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病根,即产能过剩严重,存在大量无效供给,而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无效供给占用着有效供给的资源;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即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而实现优胜劣汰、市场出清,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8 日第七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大投资刺激经济,属于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很多投资是无效投资。
B.供给学派从供需的角度分析经济,对政府干预经济持反对的态度,也不赞成产业政策。
C.供给侧改革着眼于长期性的投资刺激经济,同时强调政府的干预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
D.供给侧改革并不表明放弃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转向供给学派,它们之间有本质区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社会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所以老理论、别人的理论都不管用了,要有创新性理论。
B.20 年后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被发明说明了创新性理论概括的时代要求,要适应快速更替的时代。
C.创新性理论的核心是时代化、本土化解答新实践的新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另起炉灶。
D.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即借供给侧改革来说明创新型理论概括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根本原因是无效供给过剩,没有有效供给,产能过剩。
B.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市场作用加大,解决了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矛盾。
C.新时代的到来、新问题的涌现催生创新性理论的诞生,时代化、本土化成了其中的核心要素。
D.实施供给侧改革,那么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等就可以得到解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4 07:4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阎肃:活出不一样的“风花雪月”

桑可

他是一位可敬可爱朝气蓬勃的“顽童”,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是一朵“不起眼”的军中绿花,也是文艺界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天使;他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同志的亲切接见,也曾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他是一位词作大家、一级编剧,是文艺战线的一棵“常青树”、“不老松”,他的人格魅力和火一样的热情,至今仍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向前。

阎肃同志的一生,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几乎以一己之力把《江姐》搬上歌剧舞台,一曲《红梅赞》一时传遍大江南北,让《江姐》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在61岁的高龄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谱写了一曲***人的正气歌,给所有的观众上了一堂撼人心魄的生动党课。他创造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雾里看花》、《梦水乡》等歌曲,至今仍广为流传……

细品阎肃同志创作的一系列文艺作品,那些汩汩流淌在时空的旋律里,始终不缺少一颗滚烫的心、一种为国抒怀的情、为民放歌的魂。他的作品,总是能沿着时代的烙印剪接出华丽的色彩,也灌注着一位军人所独有的对国家的浓情厚意。报效祖国、放歌时代、思索人生,一部部文艺作品就像一曲曲时代的号角,把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了每一个音符和歌词里,让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华彩乐章在豪迈的进行曲中激情流淌。

2014年在京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阎肃同志在发言时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正是这种别样的“风花雪夜”,这种颂英烈、咏家园、唱时代的军人情怀,铸就了他一路豪歌向天涯的人生之路。他就像一株迎风傲雪的红梅,雪岭冰霜之间绽放出夺人的光彩;也像一段斑驳的城墙,挺起岁月的胸膛向人们展现沧桑的力量。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无论酷暑寒冬、无论风霜雨雪,入伍60多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军营,始终与战士们血肉相连。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和基层的官兵打成一片,他用“百姓习俗、社会风尚、民族魂魄、生活素养”不断去贴近基层 、发现故事,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用自己豁达的胸襟、开阔的气象、和谐的身心,让我们见证了一位“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文艺工作者的楷模。

刘云山同志说:“阎肃同志是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60多年勇攀艺术高峰,80多岁依然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都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在壮阔的时代大潮中把个人融入时代的主旋律,阎肃用对党无限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和高尚的情操去工作,去为时代放歌。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像阎肃同志一样的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不断赓续薪火、再造经典,才能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阎肃在创作的《红梅赞》中曾写过这样一句歌词:“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一个人的一生,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应该是无限欣慰的了。用忠诚去燃烧生命,用灵魂去点燃光明,用旋律去传递信仰,阎肃同志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用自己灿烂的生命,把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了一曲浩气永存的时代长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

(郭超、刘小兵《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②在阎肃的生命源泉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汪深邃的清泉。与阎肃有长期合作的中央电视台副总编朱彤介绍,阎肃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应该出于他的自觉追求,是在深入研究和长期思考之后外化出来的一种风格。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

(黄子娟《时代歌者的追梦人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来增强表达的气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不同角度概括出阎肃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高度赞扬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如火热情的巨大影响。
B.阎肃创作的《红梅赞》让歌剧《江姐》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他也通过“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的歌词表达出自己为时代、为人民而歌的奉献精神。
C.阎肃说的“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军人情怀让他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军营。
D.时代需要阎肃一样的文艺工作者,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使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促进民族的复兴。
E.材料通过对阎肃创作的众多作品的艺术评价以及对他一生传奇经历的回顾,高度赞扬了阎肃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追求,表现了阎肃这位时代歌者的非凡人生。
【小题2】阎肃在文艺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阎肃被誉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的高尚追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团圆饭
江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一片漆黑。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沒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一些杂物。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已准备停当。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王宏生把怀里的女娃安顿好,转身一把抱住了田玉花,没头没脑地亲她。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她溜到一楼,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王家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棵烟,又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进了腊月,活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这几天,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也不知是被油烟薰着了还是被寒风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伏彼起的鞭炮声。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帐了,终于到帐了……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在他的身后,随即响起一个脆生生的哭喊声,我要爸爸,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王宏生的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爹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拴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说,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帐了!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一群人跟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年轻人扭回头说,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到我家,咱哥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猛地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兀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叔叔马上给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你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的。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呜哇呜哇的警车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将酒洒到了桌子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 )( )
A.小说以大年三十的团年饭为主要场景,以时间为顺序,采取倒叙的方式,主要叙述了故事主人公王宏生作为农民工的包工头,为自己和乡亲索要工钱的故事。
B.小说的开头描写到黄泥湾凌乱的狗吠,既突出村庄的宁静,也暗示了村庄宁静的生活将被打破,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形象。
C.小说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群像,爹妈的焦虑、乡亲的落寞、妻子的温顺和善解人意以及一对儿女的叹息狂喜,无一不从侧面表现了小说沉甸甸的主题。
D.在小说中,作为文章的线索,老板的女儿甜甜是贯穿文章收尾的重要人物,这样的安排,一线串珠,使小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作者的独到匠心。
E.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充满了乡土气息,作者运用全知视角,在冷静客观的笔调之中,蕴含了作者对农民工深沉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沉痛的思考。
【小题2】小说的空白是小说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是指作者在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物的活动在某一阶段暂时中断,在这一时段中,人物从读者的视线中消失。请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说说作者留下了主要人物王宏生哪些“空白”。
【小题3】小说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以“团圆饭”为题,你觉得合适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满的铁锤
季明
在绿烟河里,老满捕了大半輩子的鱼。
绿烟河,穿过山间峡谷,像飘带一样,在葱郁的大山里弯来绕去,那么随意地一甩,就在老满的家门口铺排开来。河面很宽,而那水,却只有一尺来深,异常清澈,河底的卵石细沙,一览无余。绿烟河水,由山泉汇流而成,清澈纯净,可以直接饮用。
河里盛产小鱼小虾,老满他们当地人,统称之为“猫鱼子”。尤其是一种名叫“沙趴子”的小鱼,一寸多长,刺少,肉厚,圆滚滚胖嘟嘟的身子,形如纺锤,味道异常鲜美。
山水寡淡,寒凉,所以,绿烟河里的“猫鱼子”们生长缓慢,肉质特别细嫩鲜香。
除去种田之外,老满的大部分时间,就是泡在绿烟河里,捕鱼。
老满捕鱼,不用网,只一根竹竿、一副抄网、一把大铁锤,就够了。绿烟河里多石头,大大小小的石块,星罗棋布。
下到河里,老满先用竹竿,使劲击打水面,吓得小鱼小虾们,箭一般四处逃窜,拼命往石头缝里钻。这时候,老满操起大铁锤,高高抡起来,猛地砸在石块上,“嘭”的一声巨响,石屑飞溅,躲在石头下的鱼虾们,被震晕了,翻着白肚皮,接二连三浮上水面。
接下来,老满再抓起抄网,抄起那些鱼虾,装进鱼篓。
老满在绿烟河里捕鱼,就是这么简单。
“猫鱼子”捕上来,后续的处理工作,就由老伴去做。鱼小,择起来费时、费事、费工,但老伴早就练成了一双快手,麻利,在鱼腹掐开个小口,两边一按,挤出内脏……
把所有小鱼淘洗干净,控干水分,拌上盐、姜末、料酒、胡椒面,腌两小时后,在竹簸箕上摊开,放到院里,交给风和阳光,去晾晒。
几天之后,这“猫鱼子”干,就成了。
鱼干的吃法有多种,最简便的,用油炸得酥脆,就是一盘很好的下酒小菜;当然,同姜蒜末、辣椒丁、韭菜头一起爆炒,那味道,会更鲜美。而风行于当地的一道名菜,是“猫鱼子”汤:野生葛根粉,勾熬成糊,再撒上一层炸酥的“猫鱼子”干,佐以生抽、葱花、香菜,淋一勺香喷喷的麻油,就是一碗风味独特的“猫鱼子”汤,喝在嘴里,汤糊滑嫩,小鱼儿酥脆焦烂,那滋味,真正是齿颊生香哩!
老满家的鱼干,山外城市里的宾馆酒店,定期派车过来收购。对绿烟河,老满心里充满了感激,是它,让老满盖上了新房,并供养儿女们读完大学,留在大城市里工作。
多年以来,老满记不清他在绿烟河里,用坏了多少把大铁锤。但是,突然有一天,老满发现,他手中的大铁锤,要失业了。
那天,老满像往常一样,去河里捕鱼,惊愕地发现,河水变得浑浊,散发出刺鼻的臭味,水面上飘满死去的鱼虾。
老满后来才知道,在上游,新建了一个很大的养殖场,把臭不可闻的污水,直接排进了绿烟河里。
于是,异常愤怒的老满,把养殖场,告到了乡里。
乡里派人查了一下,说:养殖场证照齐全,我们管不了。
既然乡里管不了,心急火燎的老满,就又告到了县里。
县里安排环保局,派出调查组,忙活几天,下了罚单,并责令养殖场,尽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把结果反馈给老满时,老满非常不满意,强烈要求拆除养殖场。 环保局很为难,说,场主投入了两百多万,若拆除,必须赔偿经济损失,两百多万哪,我们赔不起,你老满,更赔不起。
绿烟河越来越臭,“猫鱼子”早已绝了踪迹。
这天,无奈的老满,呆呆坐在河边,望着黑臭的河水,怒不可遏,扛着大铁锤,去养殖场讨个说法。
见老满过来,养殖场锁上大门,任他怎么叫喊,也不予理睬。
老满站在那里,闻着里面飘出的阵阵恶臭,他抡起大铁锤,冲着养殖场的围墙,狠狠砸过去。
“嘭”的一声巨响,老满一铁锤,就把围墙砸出个大窟窿;再一锤,又是一个大窟窿。
砸完,老满一扬手,把铁锤扔进了绿烟河,然后,背起手,走了。身后围墙上的两个大窟窿,像两只空洞无神的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老满越走越远、越走越小的背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一连串的动词,对老满捕鱼的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满捕鱼经验丰富、技艺高超。
B.文中的老满以在门前的绿烟河里捕捉“猫鱼子”为生,捕鱼不仅让家里生活富足,而且已成为老满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C.小说不惜笔墨详细介绍了“猫鱼子”干的制作过程和鱼干的几种吃法,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引人遐想。
D.结尾写“身后围墙上的两个大窟窿……”,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化地呈现了老满当时愤怒无助、无奈失落的心情,令人深思。
【小题2】文章第二自然段是如何对绿烟河进行描写的?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铁锤”对理解文章有着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选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根植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