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②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③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④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马上封侯”:图像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功名富贵”: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寿居耄耋”: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⑤《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顺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图式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借助动植物等实物形象,如牡丹、菊花、鸳鸯、公鸡等,以借喻、双关、谐音等方式表示;二是以纹样形象表示,如龙纹、凤纹、祥云、中国结等;三是以文字来说明,如福、禄、寿、双喜等字。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约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传统吉祥图案作为我们文化的精髓,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摘编自赵运涛《画里有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企业院落中金玉满堂的组合图,不仅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美好的祝愿,而且也利用观赏鱼的美观,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B.“马上封侯”“功名富贵”“寿居耄耋”“金玉满堂”等吉祥图案,作为约定俗成的装饰样式,已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C.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吉祥图案,起初人们只是避免灾害,并且要记住这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才将它们的形象或名字铸于青铜器上。
D.吉祥图案有三种表现形式:鸳鸯牡丹等动植物、龙纹祥云等纹样、福禄寿等文字。三种表现形式中以动植物形象和文字最为普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人们不知道的文化载体“吉祥组合图”,引出对人们中国传统吉祥文化“金玉满堂”的讨论。
B.文章介绍了吉祥图案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并集中两个段落对先秦至明清吉祥图案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C.文中通过“马上封侯”等几个具体例子,分析了吉祥图案蕴含的吉祥含义,以及图像表现吉祥含义的方法,呼应了“吉祥组合图”。
D.文章最后解释了“吉祥”的含义,概括出吉祥图案的三种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图案的形成机制和重大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魏晋时期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和神话传说等就可能不会成为吉祥图案的素材,其发展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样式。
B.吉祥图案至今仍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利用了汉语谐音等手法,具有鲜明的汉语特征,所以这可能为其它民族语言所不具备。
C.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图案中的动植物、纹样、文字等表现出美好的预兆,这是它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D.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特色不同,明清时期由于宗教对吉祥图案的影响逐渐减弱,所以才出现许多脱离宗教信仰的吉祥图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8 11:0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帽 子

周 波

东沙从来不戴帽子,所以,从来没有人见过他戴帽子的样子。

冬天的海岛比北方还冷,大街上走着很多戴帽子的男人,东沙不学他们,总说男人不应该这样。夏天太阳很毒,别人撑着阳伞或是戴上遮阳帽来防暑,他却情愿将肌肤晒黑,也绝不戴帽。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天生有抗严寒酷暑的能力,东沙说戴上帽子像上了锁,既不自由也不舒坦。也有同事戏说他:“幸亏你没参军,要不然,不戴军帽可是要受罚的。”东沙笑着说:“幸亏我没去参军。”

后来,东沙当上了乡镇的镇长。大家都恭喜他终于戴上了“帽子”,还笑称那是一顶无形的官帽子。东沙不承认,逢人便说:“这是帽子吗?帽子在哪儿啊?我怎么看不见?”

东沙去乡镇工作的第三天,遇上了强台风,台风裹挟着暴雨在岛上整整肆虐了两天。傍晚时分,接到进港渔船遇险的报告后,东沙率领一支七人小分队准备赶赴现场。办公室主任忙不迭地找来五顶草帽,说是雨具之前都分发到一线去了,不够用,东沙是镇长,论职位他该分到第一顶草帽。可是,他当场把草帽让给了年轻人。东沙说:“我从来不戴帽子。”同去的副镇长见东沙率先示范,也随即让出了自己的草帽。当东沙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码头时,一些干部和群众被感动了,竖起大拇指赞扬:“这才是爱民如子的好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东沙镇长。”奔走上船的东沙,那会儿则是打了一个很响亮的喷嚏。

老婆如晶之后从别人口里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在家里嚷开了:“感冒了怎么办?这是想充好汉呢还是怎么的?论职位,你是一镇之长,这么大的风这么大的雨,你戴了草帽没人会说闲话。”跟着,电话就打到了东沙的办公室,不停地嘱咐东沙要多喝开水,吃上几粒防感冒的药。东沙正忙得不可开交,生气地说:“都别把小事放大好不好,本来我就没啥别的想法,现在很多人夸大其词,你也一样。”

台风过后的头一天去上班,东沙就发现情况和过去有点不一样。他一早去单位上班,还没进镇院子大门,就听到了大家热情的问候:“镇长好!”“镇长好!”……东沙觉得很不好意思。他想:“这是怎么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他刚走到自己办公室,就被记者堵在了门口:“这么恶劣的天气,让出遮雨的草帽给普通干部,一般领导是做不到的,您当时是怎么想的?”东沙一听顿时有了一种反胃的恶心感,他想了想说:“不要拔得这么高,也不要给我戴高帽,有些事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子,不要多问了。”记者仍穷追不舍地问:“那是什么样子的?”东沙只好说:“是我自己不喜欢戴帽子。”

进了办公室的东沙突然看见桌上放着一顶草帽,一股无名之火猛地蹿上来。他把主任叫来,责问道:“这顶草帽是怎么回事?”主任不知情,开始自我检讨:“昨天是我失职,没备好足够的雨具,让镇长受凉了。镇长平时到下面检查工作的机会多,有了草帽就有备无患。刚才气象预报说,台风刚过去,最近几天阳光会很强烈,天气也会比较热,草帽还可以用来防暑。”东沙愠怒地说:“这种事不用考虑,拿去,大男人还怕这个?你难道不知道我从来不戴帽子?要戴你们戴去!”

晚上,东沙一脸疲倦地回到家。他对如晶说:“放心吧,我没有感冒,你男人坚强得很。”如晶说:“你的形象够好的,不过,有时候当镇长还真需要这样一个光环。”东沙愣愣地看了看老婆:“这也算树立了一个光辉形象?可我觉得有些灰头土脸的。”

东沙说起一桩事。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回调皮地用篮球砸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那会儿正是冬天,屋外面贼冷贼冷,东沙戴着一顶厚厚的皮军帽。邻居到他爹那儿告状,他爹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将他的皮军帽给拽了下来。东沙当时一动不动,只感到头上一下子冷了。当晚,东沙就发起了高烧,他奶奶哭哭啼啼地一边咒骂他爹,一边给东沙叫魂。

如晶很惊讶地说:“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件事,一顶帽子居然把你搞成这样子。以后我冷不丁撞你一下,你不会被吓死吧?魂还在吧?”东沙笑着说:“在,不在的话怎么和你生活在一起啊。”如晶扑哧一笑,说:“小时候的一件事,有时会留下可笑的阴影。怪不得家里和帽子有关的一切你都很忌讳,上回我买了帽子叫你看你也没看。”东沙说:“还是不说帽子的事了,我爹现在还很内疚呢。”如晶说:“这事太小,单位里又不能讲,讲了人家也不会相信。再说,你现在的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可不能颠覆掉了。”如晶接着问丈夫:“那你以后还会戴帽子吗?”东沙说:“不知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东沙一直都不肯戴帽子,主要缘于儿时一件和帽子有关的不愉快的小事。文章补叙这一内容是为了告诫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件小事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行为。
B.本文构思精巧,在小说的开头就说东沙不戴帽子,明显与众不同,直到结尾部分才交代他不肯戴帽子的原因,解开了读者心里的谜团,照应了开头。
C.东沙是一个政府基层干部,虽然不“高大全”,但真实可感。小说讽刺了社会上人们对于官员行为过度解读、人为拔高的不正常现象。
D.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起伏跌宕,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成功塑造了东沙这个基层干部形象,丰满而真实。
E. 东沙的老婆如晶为了维护东沙头上的光环,树立起他的光辉形象,不让东沙把真实情况说出来,可见她是个虚伪、功利心极强的女人。
【小题2】镇长东沙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帽子”为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小说结尾“不知道”三个字意味深长,引人遐思。假如台风又来了,草帽充足,你觉得东沙这一次赶赴现场时,是戴还是不戴?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洗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褪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挡。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选自201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领起全文,接着描写作者见过的樱花颜色的“特别”之处:嫩红中含着素白,淡雅脱俗。
B.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回忆自己第一次看樱花时的情景,具体展现“另一番景象”,印证自己关于樱花之美的观点,也为进一步抒写感悟张本。
C.面对数量众多的樱花,作者联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这是因为两者能给人相同的体验:个体很渺小,令人怜悯;而群体很壮观,令人赞叹。
D.作者今年选择在晚上踏月赏樱,不是为了看花,捕获视觉享受,而是为了与花约会,通过在静谧之中与花交流,产生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
【小题2】文中第二段引用古诗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观赏樱花,从中获得了哪些关于审美的感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奎爹
孙艳梅
奎爹穿着新褂子叼着烟锅子慢悠悠迈进露天会场,俊俏的识字班跑过来,披绫戴花,把奎爹的老脸映衬得像天边彩霞。接着,一个两人抬小轿子也铺红挂绿放在了奎爹脚前。看热闹的一帮老娘们牙尖嘴利地飞来一句:“新郎官也没忒风光啊。”惹来一阵哄笑。
奎爹自不理会老娘们的埋汰,只管疑惑地瞅那俩抬轿的光脊梁小伙儿。
俩小伙一唱一和:“大叔,大英雄,打仗时您抬战士,今个我们也抬您一回。”
奎爹吧嗒吧嗒抽烟,眨巴着小眼说:“中,中,难得你俩有这份心,不坐也不合适。”他把烟锅子放在鞋底敲打完之后,别在腰里,手一抄就坐进轿子。俩青年手心吐唾沫,喊声“起”,谁料连喊三声,脸憋得通红,竟没起来。他们哪知道奎爹年轻时,练过武把式,此时暗使着“千斤坠”呢。
奎爹稳如泰山,大腿翘二腿上,笑眯眯地说:“使劲啊,不使劲咋行?”
整个会场一片欢乐的海洋。
正热闹着,有一人把其中一个小伙扒拉到旁边,说:“我来试试。”
奎爹抬头一看,赶紧从轿子蹦出:“刘县长,您抬我,我可不敢。”
刘县长把他重新摁回轿子里:“你是有功之人,我抬你,应该。”
奎爹自然不再使“千斤坠”,但见刘县长蹲下来,一躬腰,也喊声“起”,奎爹就高高过了肩膀。看热闹的目瞪口呆,老娘们也哑炮了,只有几个人来疯的孩子跟在后面拍巴掌:“稀罕稀罕真稀罕,县长抬轿头回见,早先咱们抬县长,今天县长抬着咱。”
嘿哟嘿呦,奎爹坐在轿子里,恍若看见自己抬着被炮弹炸伤的战士,在长满荆棘的小径上,一步一步往山下移动。嘿呦嘿呦,他为了抢救伤员,三天两夜没睡觉,终于知道为什么驴能站着睡觉了。嘿呦嘿呦,奎爹一天没饭吃,喝了九锅白开水充饥……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想到这里,奎爹湿润了眼。
表彰大会开到天黑,奎爹喝了二两似的,满脸红光地回家,进门,就看见他的宝贝担架,正被大儿子大奎摆弄着。他从前线回来,让老伴清洗担架,洗了三回,还是一盆血水,这几天就放晾衣绳上晒着,这小子捣鼓担架干啥?
大奎一个立正:“报告队长,我要报名参加担架队,请您批准。”“眼红了是不?”奎爹说,“担架队小豆芽,长天上也还是小菜,更荣光的是战斗英雄,我已替你报名参军,明天就开拔。”
老伴在旁听了,急慌慌说:“真报了?打仗会死人的,咱老了还指望大奎呢。”
“都怕流血牺牲,谁来支援前线?”奎爹不理会老伴在旁呸呸连吐唾沫,“不是还有二奎嘛。”
二奎说:“我也要当战斗英雄。”
“还没门槛高,志气倒不小。好,等你长到门楼子高,爹也给你报名参军,”奎爹摸摸二奎的头,“你先进学堂念书。”
轰隆隆炮火连天三个月。那天二奎放学回家,家里笼罩着悲伤的气氛,爹看着一张纸片发呆,二奎拿过去念:烈士证。娘“哇”地一声哭起来。
晚上,二奎围着院子的槐树转圈,咬牙切齿地念念有词:左三圈,右三圈,来年长高成大汉,长成大汉,为哥报仇。
二奎终于长得有门楼子高了,老师却告诉他,全国解放了。
一天,二奎远远看见一辆军绿的吉普车停在他家门口,爹正送刘县长出来,同时出来的,还有两个穿军装的男人。刘县长说着什么,爹含着眼泪一个劲点头。
又过几天,军绿吉普又停在奎爹家门口。二奎扭扭捏捏不肯上车,眼巴巴地瞅着奎爹喊:“爹。”
奎爹摆摆手说:“走吧走吧,北京的那个才是你亲爹。”
其中一个军人把一包东西交给奎爹,“啪”地行了一个军礼:“首长说,务必请您收下。”
奎爹急眼,红头酱脸推搡:“我可不是为了钱。”
车子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缓缓地向山下驶去,二奎请军人打开车门,扑通一声跪倒,撕心裂肺地大喊:“爹——”。
雄壮的沂蒙山像沉默的爹,含笑地望着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通过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众多人物性格各具特色。
B.奎爹回忆的战场抢救伤员的场景,侧面写出孟良崮战役的惨烈,是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缩影。
C.文中画线句运用拟人手法,蕴含着强烈情感,“含笑”一词与离别的感伤氛围形成反差,增添了小说的张力。
D.小说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整体呈现出朴实无华、简洁明快的风格。
【小题2】第一段的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奎爹解放后把收养的义子送还给首长,这一情节设置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天上的后窗口
秦岭
看天,是看云哩;看云,是看水哩;看水,那才真格是看自个儿的日子哩。你可以不懂天,但不能不懂后窗口。“天上的后窗口”,村里的老话了。
天不会告诉你啥时来云下雨,但后窗口能让你晓得水在哪里。从后窗口能眺望到尖山村所有的边边角角,同样,你无论在村前还是村后,无论在自家屋檐下还是巷道里,只要一仰脖,首先看到的是天,然后是后窗口。据我大讲,当年我祖爷爷盖土坯楼时专门开了这个后窗口,那想法如今听起来有点像遥远的传说:看水。哪条路上有人找水挑水,哪条路上没人找水挑水,一览无余。你要找水,只能选择没人挑水的路,这样才有可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格慢不得的,慢半拍,娃屁蛋大的几碗水就会被先期到达的人掏个精光。
鸡叫头遍那阵,我大1就早早守在后窗口,居高临下,眼睛像雷达一样扫描通往前梁后坡、左沟右畔的羊肠小道。明明是肉眼凡胎,身子却像是泥塑了,雷打不动,稳稳当当。你若从院外回望后窗口,我大又活像镶嵌在镜框里的一张老照片。窗里窗外、一上一下的对话——不!是对喊,开始了:
“娃他伯哎——,麻烦你看看,我该走哪条路?”
“走野雀弯那条吧——”我大回应。
“老哥哎——,我该走哪条路?”
“走苦水沟那条吧。……不!苦水沟那边有人了——,走牛背梁吧——”
如今回想,当年的我大一定比天水城里守在十字路口的交警还要神气。高高的后窗口聚拢了村里所有人的目光,目光的焦点集中在我大的脸上,有一双干燥的眼睛和一张同样干燥的大嘴。一双加一张,像天上的三个泉眼儿。
后窗口也能俯瞰到不远处的水爷庙,水爷庙,顾名思义便是祭祀水神的庙,水爷到底显没显过灵,谁也没亲眼见过。但水爷就像流在全村人身体里的血,谁也不敢说它就不在日子里。缺水的年份,杀猪宰羊、高举火把祭水爷的事,谁家落下过?印象最深的要算这么一件事——添水。水是往两只木桶里添,木桶就安放在水爷庙内水爷塑像脚下的香案前。记忆中,前往水爷庙添水的男女老少一年到头络绎不绝,无论天旱到啥地步,也要把一口水送到水爷庙里去。小时候,我问过我大:“咱自家的水都不够用,为啥要孝敬水爷哩?”我大说:“孝敬水爷,就是孝敬水。”
自来水是十几年前引上了山,那是千年等一回的事儿,尖山人的钱多了,水爷庙断了香火和供奉,进庙添水的人越来越少,泛潮的木桶被大卸八件,塞进了炕洞。我刚对着我家的木桶举起斧头。我大却疯子一样扑过来:“你敢?”我大朝水爷庙方向瞅了瞅,把木桶恭恭敬敬地摆在了后窗台。“大,你这不是让全村看笑话嘛。”我这是吼出来的。“笑话?我就要让全村人天天看。”
他从此天天都给木桶添水,完全是给水爷庙里的木桶添水的那一套,像戏台上的某个角儿,一举一动都是亮相的意思,毫不保留地展示在观众的视野里。我大后来爬阁楼费劲了,每逢山风呼啸,就指使我上去瞅瞅木桶还在不。有时不信,非得让我扶他亲自上去验证。在全村人的热嘲冷讽中,我大在日子里的老相像大滑坡似的,“刷刷刷”地老去。
二月二龙抬头的先一天,全村突然停水了,说是山下搞旅游开发,把水源给污染了,这自来水一停,仿佛一眨眼功夫回到了十几年前,所有的日子、产业像是瞬间断了气,那真个是时光倒流、地球停止运转的意思。哪家还有挑水的木桶啊,那还有人去找水啊!我大给村民们说:“给水爷跪一次吧!”这一回可真的齐刷刷跪了。这是多年来全村人面对水爷庙的第一次下跪。后来,自来水来了,再后来,家家的水龙头又哗啦啦流淌起来了。我大更老了,只是忘不了关照我到后窗口添水。
“天上的后窗口……”一天夜里,我儿子忽然喃喃自语着。他问我:“大,这叫法,多少年了?”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5期《天上的后窗口》,内容有删改。)
(注)大:方言,称父亲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即点出“后窗口”,“后窗口” 与“看水”、“添水”有密切关系,在全文中它的多次出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我”对父亲有钦佩赞许,但在观念上也有分歧,我的言行举止对衬托父亲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C.小说擅长人物的语言描写,尤其是那段父亲看水时“窗里窗外”对话的描写极为精彩,语言口语化,对话中展现人情之美。
D.小说写进庙添水的人“越来越少”,泛潮的木桶“塞进了炕洞”,意在展现农村变革之快,体现新的时代人们摒弃神灵崇拜的思想进步。
【小题2】小说中的“我大”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的结尾有何含义,试作简要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 隐 者

苗 舒

他站在峰顶一块横石上,望着远处云雾缭绕,长舒了一口气,心想,白云生处,应是离俗之地了吧?传说中“志尽幽深,自足云霞”的隐士们必定就在眼前这一片山林里,云深不知处。

几年前他听闻这座山里有隐士的时候,就起心动念了。这次他推掉一切俗事来借居山中,就是想凭机缘遇到真正的隐士。若能邂逅,哪怕说上寥寥数语,也得几分天机,解人生种种困惑。

他沿着崎岖的碎石山路下山往山腰处走,寻找安身的地方。来时,在山脚下他请一位骑摩托的村民把他送上山。村民笑着问他,是来当隐士吗?他听了哈哈大笑,若当隐士,能让旁人知道吗?

村民说,这几年进山当隐士的人多了,我就见到过好几个。有的失恋了,有的破产了,来这里隐居一段日子,等状态好转了,仍下山去重新生活。

他听了后说,那只能算是一种避世修行吧。

行到半山时,山路渐窄,被丛林掩映。那位载他的村民说,这里有一座他家早年遗弃的老房子,修缮一下还能居住。他踩着乱石,扒拉开茂密的灌木丛,找到了那座行将坍塌的破屋。挪石折枝将棚屋做了修葺。清晨被一阵鸟鸣声惊醒,他出门一看,眼前视野开阔,对面的山野一览无余。他倚着那株老柿子树默吟古人的诗句: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山居两日,生活处处不便,他才知道以往想象中来山里汲泉水饮茶煮饭是多么可笑。他想反正自己又不是隐士,于是下山采买就成了日常事。集市上的人见是下山来的,对他都很客气,偶尔他也听一听家长里短,摇头笑笑。那些事已经离他很遥远了。

这些日子在山中闲游,他遇到过比丘,一个年老的居士,也有不少寻常打扮的人,他们有的住茅棚,有的住破旧庙宇。偶尔碰到散居好客的人,坐在人家的屋舍茅棚前,不急不躁地喝口热茶,聊一聊天,如遇老友,随意且欢喜。

忽一日,他隐约听到了琴声,就循声而去,看到不远处一个石屋前,一个人站在一地的碎木屑里,给一张古琴上弦调音。他上前寒暄叙聊。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他曾和人学了做琴的手艺,来山里到处搜集旧材木料制琴。山下城里多有雅集,会有人来这里取琴去售卖。一张古琴能卖到数万元,每年他能做出好几张古琴。那人低声说,你若有书画才艺,我可以让朋友宣传,定会有人来寻访,引财无数。说完诡秘一笑。

他听着,轻抚琴弦。琴弦发出泠泠之声。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

一天晚上,沉睡正酣,忽地一条蛇掉到枕上,凉凉地贴着脸颊让他陡然心惊。多日来食寐无定,日益憔悴,他索性搬到附近一个原始的山洞里,不再处处寻访。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知道他心性坚定,家人也不来扰他。上山前,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他也是商人中极少数活得明白的人,“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这些他早就悟透了。如今的他,非佛非道,无欲无求,整日游离出没在山中的沟沟壑壑间。

没有笔墨纸砚,他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他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自在与清净。

从暮春到初冬,山居几个月,他没有遇到一位真正的隐士。那日天阴,他吟起“茅山东北燕山前,翁仲遗墟几百年。时有吴人来问隐,不知唐树已啼鹃”的诗句,怆然泪下。看天色,再过几日将大雪封山,便收拾一番,黯然下山。

在家中净须沐浴,安定了两日。清晨,他翻开一张报纸,蓦然,看到一行醒目的“山中见隐士”的粗宋标题,他还没看文字就被压题的照片吸引住了:山林中,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即便被树丛遮蔽,他也能清晰地认出,那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却是自己!

(选自《上海文学》)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走进山林寻访真隐士而不遇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他”的山居生活,故事奇特,意蕴丰厚。
B.小说在叙事中巧妙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如进山的期待,山居、闲游的随意与欢喜,寻隐士未果的伤感,情感细腻感人。
C.“他”原以为隐士能解人生困惑,但最终却是“怆然泪下”,“他”带着被愚弄的哀怨黯然下山,却发现自己成了“隐士”。
D.小说语言生动活泼,文白相杂,富有文采,多处引用的古诗文契合隐逸者的生活,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富了人物形象。
【小题2】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他”的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