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①略无阙处 (___________)
②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
③清荣峻茂 (___________)
④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与此内容相关的两句诗,请把这两句诗工整的默写出来。
【小题4】第四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是从哪些感觉角度写景的?
【小题5】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是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家。【小题2】解释加点词语含义。
①略无阙处 (___________)
②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
③清荣峻茂 (___________)
④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
【小题3】选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与此内容相关的两句诗,请把这两句诗工整的默写出来。
【小题4】第四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是从哪些感觉角度写景的?
【小题5】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儒家经典之一。 |
B.《社戏》选自《彷徨》,小说讲述了主人翁“迅哥儿”和一群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
C.《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即兴演讲词,是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一次演讲。 |
D.《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诗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标明作者在官场屡受挫折,决意逃离政治的羁绊,浪迹天涯,享受自由的人生。 |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年代的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诗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悼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
填空。
(1)《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运用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记述了闻一多作为___________方面和作为__________方面的_________事迹,表现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人格。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闻一多的学生,被誉为“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等。
(3)闻一多,本名_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等。
(1)《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运用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记述了闻一多作为___________方面和作为__________方面的_________事迹,表现了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人格。
(2)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闻一多的学生,被誉为“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等。
(3)闻一多,本名__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等。
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选材精当,精于裁剪,有繁有简,如作为“学者的方面”,对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就写得比较简略。 |
B.文章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在“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这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
C.本文在叙述中加入不少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
D.本文的语言平实含蓄,但富于感情和诗意美,读起来极具感染力。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题1】《愚公移山》选自___,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____(课文名称)也出自这部书。
【小题2】翻译句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小题1】《愚公移山》选自___,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____(课文名称)也出自这部书。
【小题2】翻译句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乙文中“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吗?请结合文章,任选一人来说一说。
(甲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1】甲文中,身为儒家的孟子,批判的是________家的错误言论。【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3】乙文中“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吗?请结合文章,任选一人来说一说。
填空。
(1)《土地的誓言》一文写于___________十周年,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___________》等。本文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抒发了东北青年对国土沦丧的___________之感和对故土的________之情,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色彩。
(1)《土地的誓言》一文写于___________十周年,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___________》等。本文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抒发了东北青年对国土沦丧的___________之感和对故土的________之情,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色彩。
填空。
(1)1939年春,____________《黄河大合唱》。经___________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_____________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母亲河的_________________。
(1)1939年春,____________《黄河大合唱》。经___________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自然特征、_____________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母亲河的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山界》按时间顺序真实、生动地记叙了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
B.“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文章开头就点出“三十里高”,说明山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
C.《老山界》中有不少篇幅是写“我们”与瑶民攀谈的情节,这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 |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既点出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背景,也含蓄地表明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些官兵不愿意内战、希望抗日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