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 现代
- 鲁迅(1881-1936)
- 周作人(1884-1967)
- 柳亚子(1887-1958)
- 胡适(1887-1962)
- 刘半农(1891-1934)
- 郭沫若(1892-1978)
- 毛泽东(1893-1976)
- 顾颉刚(1893-1980)
- 许地山(1893-1941)
- 丁西林(1893-1974)
- 叶圣陶(1894-1988)
- 邹韬奋(1895-1944)
- 冯友兰(1895-1990)
- 林语堂(1895-1976)
- 茅盾(1896-1981)
- 郁达夫(1896-1945)
- 徐志摩(1896-1945)
- 朱光潜(1897-1986)
- 田汉(1898-1968)
- 朱自清(1898-1948)
- 郑振铎(1898-1948)
- 翦伯赞(1898-1968)
- 瞿秋白(1899-1935)
- 闻一多(1899-1946)
- 老舍(1899-1966)
- 冰心(1900-1999)
- 夏衍(1900-1995)
- 王力(1900-1986)
- 鲁彦(1901-1944)
- 陈毅(1901-1972)
- 梁思成(1901-1972)
- 柔石(1902-1931)
- 沈从文(1902-1988)
- 李伟森(1903-1931)
- 冯雪峰(1903-1976)
- 胡也频(1903-1931)
- 巴金(1904-2005)
- 艾芜(1904-1992)
- 沙汀(1904-1992)
- 丁玲(1904-1986)
- 吕叔湘(1904-1998)
- 臧克家(1905-2004)
- 李广田(1906-1968)
- 吴伯箫(1906-1982)
- 赵树理(1906-1970)
- 张天翼(1906-1985)
- 李健吾(1906-1982)
- 冯铿(1907-1931)
- 萧军(1907-1988)
- 周立波(1908-1979)
- 吴组缃(1908-1994)
- 傅雷(1908-1966)
- 殷夫(1909-1931)
- 吴晗(1909-1969)
- 姚雪垠(1910-1999)
- 曹禺(1910-1996)
- 艾青(1910-1996)
- 钱钟书(1910-1998)
- 萧乾(1910-1999)
- 吴强(1910-1990)
- 萧红(1911-1942)
- 马南邨(1912-1966)
- 孙犁(1913-2002)
- 季羡林(1911-2009)
- 杨朔(1913-1968)
- 唐弢(1913-1992)
- 杨沫(1914-1995)
- 周而复(1914-2004)
- 徐迟(1914-1996)
- 叶君健(1914-1999)
- 严文井(1915-2005)
- 柳青(1916-1978)
- 刘白羽(1916-2005)
- 袁珂(1916-2001)
- 田间(1916-1985)
- 碧野(1916-2005)
- 查良铮(1918-1977)
- 秦牧(1919-1992)
- 黄仁宇(1918-2000)
- 郭小川(1919-1976)
- 魏巍(1920-2008)
- 汪曾祺(1920-1997)
- 张爱玲(1920-1995)
- 杜鹏程(1921-1991)
- 何为(1922-2011)
- 峻青(1922-)
- 李季(1922-1980)
- 马峰(1922-)
- 曲波(1923-2002)
- 贺敬之(1924-)
- 其他现代作家
- 当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小题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 | B.渔火点点 | C.月夜行船 | D.水乡夜景 |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
A.点 磕 夹 飞 | B.点 敲 混 飞 |
C.磕 点 混 箭 | D.点 敲 夹 箭 |
A.味觉 视觉 听觉 |
B.嗅觉 听觉 视觉 |
C.嗅觉 视觉 听觉 |
D.味觉 听觉 视觉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
(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 (掏 排)出九文大钱。
选____,赏析:________
(2)他从破衣袋里 (摸 拿)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选____,赏析:________
(甲)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乙)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节选自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丙)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
(节选自鲁迅《范爱农》)
【小题1】根据选段内容,填写下表。选段内容概括 | “我”的心理或感受 |
(甲) 母亲因“我”答应去看菊花而喜出望外。 | (1) |
(乙) (2) | 恍然大悟 |
(丙) (3) | 非常愤怒 |
【小题2】(甲)文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如何理解母亲的行为?
【小题3】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小题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史铁生和海伦的生命状态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题5】关于《朝花夕拾》中的人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先背诵《鉴略》,使“我”看会的兴致勃勃一扫而空。 |
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医生用药奇特,故弄玄虚,但并无实际效果,有失名医之称。 |
C.《琐记》中,衍太太和蔼可亲,真诚对待孩子们,大家都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附近玩。 |
D.《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震惊和感动。 |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的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小题1】下列表述选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D.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
【小题3】请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表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小题4】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任意调整?为什么?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二月)
浪淘沙·北戴河
***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一九五四年夏)
【小题1】两首词都是***的作品。其中“沁园春”和“浪淘沙”是 ;“雪”和“北戴河”是题目。【小题2】两首词都有明确主旨的点睛之句,第一首词是 (用原句回答);第二首词中是 (用原句回答)。
【小题3】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所展现的画面。
【小题4】两首词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两词上阕都是;_____________;下阕都是______________。
(1)第一次见面往往印象最深刻,请你概括说说阿龙纳斯和尼摩船长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2)阅读下面出自《骆驼祥子》的几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任务。
大家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大家几乎都怒目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大家越着急,门外的人越慢,似乎故意的磨烦。茶馆的伙计半急半笑的喊:“快着点吧,我一个人的大叔!别把点儿热气都给放了!”
这话还没说完,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
祥子始终没有言语,呆呆的立在那里。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他猛的跑出去,飞也似的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面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
①解词义,品语言。根据上下文,解释“磨烦”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一个“摸”字,写出了老马此时的身体状态,也为下文________________做了铺垫(结合省略部分作答)。②忆情节,探缘由。回忆选文前后的情节,说说祥子为什么会“仿佛非常疲倦”?
③看动作,做比较。祥子给老者买了“十个羊肉馅的包子”,同样拉车的老王,给杨绛送来了“香油和鸡蛋”,比较一下祥子和老王这一举动背后流露出的人物情感有什么不同。
不知等了多久,始终没人来拉骆驼。他大着胆子坐起来,从骆驼的双峰间望过去,什么也看不见,四外极黑。逃吧!不管是吉是凶,逃!
(《骆驼祥子》)
请简述祥子有了跑出军营的想法后,发生了什么事?A.《朝花夕拾》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
B.《朝花夕拾》批判了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
C.《朝花夕拾》写出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
D.《朝花夕拾》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的过程。 |
选段2.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小题1】上面这则材料选自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材料中的“他”有一个外号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城外军阀混战,大兵们到处抓人抓车,他趁天黑从军营偷跑出来时,顺手拉走三匹骆驼。【小题2】他悲惨的一生中一直有一个________的愿望,可是穷其一生也没能如愿。________(人名)的死,让他彻底堕落。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小题1】选文是(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_》,刚出版时名为《____________》。【小题2】选文中划线句:“梦似的就背完了”这里的“梦”有哪些含义?
【小题3】(1)“我”在背书前想看五猖会的兴奋,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 ,这体现作者 的感情。
(2)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