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怀。
【小题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比较阅读下面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⑵此事古难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牌,“明月几时有”是题目;乙选文中“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或陈述某种意见的一种文体。
B.两选文都是千古名篇,以情动人。甲词兄弟情中演绎着世间情、天下情,乙文君臣情中蕴含着家国情、民族情。
C.甲词写景,借明月之景议论抒情,语言华美斐然;乙选文叙事、达情、言志,言辞朴实恳切。
D.甲词词前小序,以记叙的笔调,交代作词的时间和原因,起到了为全词铺叙的作用。乙选文前两段也是以叙述的笔法,交代了“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两件事,叙事有些拖沓,削弱了后面的议论抒情。
【小题4】乙选文结尾“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是谦辞,使得全文的感情基调在收缩中深化。甲词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境界豁然大开,主题顿然升华。请就甲词末尾的这一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甲词划线的三个“三言句式”连用,不仅是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形成排比,富有情势,为下文议论抒情蓄势。乙选文划线句子“当”领起的六个“四言句式”,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品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文中“婵娟”在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天干地支纪年法的丙辰年。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习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谈谈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马说》《千里之马》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里之马》)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
以报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真无马邪? 真不知马也
C.食不饱,力不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D.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小题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小题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前小序“中秋”“醉”“兼怀”等词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
B.“转”“低”描绘了月光移动,暗示夜已深,人难眠。
C.“欲”“恐”“不应”显示诗人心情抑闷,厌弃现实。
D.全词叙议、情景融为一体,虚实结合,极富哲理与人情。
(2)“何事”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
【小题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虛言也。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殆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之不以其道
(2)济济多士
(3)才美不外
(4)诏书贤良
【小题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殆 开 之 不 广 取 之 不 明 劝 之 不 笃。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陛下秉四海之众,曾亡柱干之固守于四境?
【小题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说说文中末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小题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甲)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_____________;文通过讲道理的方法,(乙)强调②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共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

(注)①璞:含玉的石头。②刖(yuè):古代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
(2)之不以其道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小题3】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主旨有何相同之处?
【小题4】读完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请任选其一,联系文意谈谈。
当前题号:10 | 题型:对比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