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物质的分类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种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另一种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这两种氧原子有什么不同()
A.核电荷数 | B.核外电子数 |
C.原子的质量 | D.原子的带电量 |
固态碘受热后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成蓝色,这说明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
二氧化碳(CO2)和一氧化碳(CO)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但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同 |
B.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不同 |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数目不同 |
D.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
下列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
选项 | 实验现象 | 分子的性质 |
A |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
B |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而碘化钾不能 |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
C | 快速推压针筒,密闭在针筒中的乙醚气体液化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D |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A.A | B.B | C.C | D.D |
《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
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
C.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