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17年12月10日凌晨3时,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经过连续作业,将首批重约250吨的新站建设物资卸运到南极罗斯岛(东经163︒46'、南纬74°54')新建站区。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将首批新站建设物资卸运到南极罗斯岛时,物体的影子朝向
A.东南 | B.西南 |
C.西北 | D.东北 |
A.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 | B.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
C.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 | D.对外运输便利的地区 |
A.平均风力小 | B.年日照时间长 |
C.平均气压低 | D.年降雪量较大 |

A.生物类型多样 | B.对全球变暖敏感 |
C.大气质量优良 | D.人类活动影响少 |
“雪龙2号”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全球第一艘采用船首、船尾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有极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能够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甚至可以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与“雪龙号”首次双船出海,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我国“雪龙号”在南极科考遇到的自然困难主要是
①冰山浮冰 ②淡水匮乏 ③猛兽伤害 ④恶劣天气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缩短了科考航行时间 ②提高了科考的舒适度 ③延长了科考时间 ④拓展了科考区域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日出东北,日落西南 | 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
C.乌云密布,狂风暴雨 | D.昼夜由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 |
“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功能先进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2019年10月15日从深圳启航,10月24日,“雪龙2号”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4日左右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按计划,“雪龙2号”将首先奔赴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进行南大洋的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明年3月回国。
(1)极地科考是一趟长时间的极地“长途之旅”。为了保证考察期间众多队员食物的丰富和新鲜,请你设计两条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措施。(2)如果你是随队医生,请列出随船携带的数量最多的三类药物并说明理由。
2018年9月8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北极圈。考察期间,考察队员们看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出现很多由于表层积雪融化形成的冰表融池。据往年观测,84°N以北地区,随着纬度升高,融池覆盖面积相对减少。近年来,受海冰减少的影响,北极熊数量在减少,目前北极仅存在2万多头北极熊。下图为北冰洋冰表融池景观图。

(l)描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融池的形成过程。
(2)说明北极海冰变薄及减少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极地科考一直备受科学界与各国政府的重视,简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极地海域航行和科考作业带来的困难。
2018年9月8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北极圈。考察期间,考察队员们看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出现很多由于表层积雪融化形成的冰表融池。据往年观测,84°N以北地区,随着纬度升高,融池覆盖面积相对减少。近年来,受海冰减少的影响,北极熊数量在减少,目前北极仅存在2万多头北极熊。下图为北冰洋冰表融池景观图。

(l)描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融池的形成过程。
(2)说明北极海冰变薄及减少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极地科考一直备受科学界与各国政府的重视,简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极地海域航行和科考作业带来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