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
- + 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 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 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
- 南、北极地区的地形特点
- 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
- 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 中国地理
自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科考站。其中昆仑站和泰山站为度夏科考站,且设计寿命仅10年和15年。2018年1月我国在南极的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165°E,76°S)上正式开建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下图)。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16000余种,恩克斯堡岛地面碎石遍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
A.东风吹散浮冰,利于船舶航行 |
B.地表多碎石,利于建筑施工 |
C.罗斯海海域宽阔,气候较暖和 |
D.海洋生物多,利于海洋研究 |
A.气候变暖,岩石崩解破碎明显 |
B.冰川融化,流水侵蚀作用强 |
C.基岩裸露,冻融、风化作用强 |
D.岩石裸露,风力侵蚀作用强 |
极地地区为科学研究和考察的天然场所。自1984以来,我国先后对南极进行了25次科学考察,对北极进行了3次科学考察,北京时间2009年2月2日12时25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我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开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大洋名称:A ;B ;C 。
(2)中山站在长城站的 方向。这两个考察站中,距离北京较近的是 ,无极昼现象的是 。(答站的名称)
(3)我国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常年盛行东北风的是 。(答站的名称)
(4)我国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的时间都是在2月份,建立北极科考站的时间最佳应是几月份?原因是什么?
我国即将建立第五座南极考察站——位于罗斯海海滨的新建站(位置见下图)。2017年11月8日,我国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大致沿最近线路前往新建站,途中在克赖斯特彻奇港短暂停靠得到补给后,继续南行,于12月7日成功抵达新建站,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和数据收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推测克赖斯特彻奇港可能位于
A.新西兰 | B.南非 | C.智利 | D.阿根廷 |
A.浮冰重重 | B.狂风不止 |
C.巨浪滔天 | D.方向迷失 |
A.季节差异 | B.昼夜长短 |
C.时差现象 | D.气候恶劣 |

【小题1】关于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
B.矿产资源贫乏 |
C.平均气温比北冰洋低 |
D.每年6~8月是科学考察的最佳时期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全球变暖导致夏季北极冰盖面积缩小了40%,成就了北极“黄金水道”的发展,这条黄金水道由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和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组成。其中东北航进(下图中的北极航线)西起挪威北部海湾,经西伯利亚与北冰洋临海,绕白令海峡到达中、日、韩等国港口。北极圈内拥有丰富的矿产、稀土和原油资源,能源储量占全球的22%。北极航线沿岸国家是中国重要油气资源的国及国际贸易的对象国。下图为中欧航运南北航线示意图。

(1)简述白令海峡航运地位的重要性。
(2)试指出北极航线的最大缺点。
(3)推测北极航线航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2017年8月31日,我国货轮“天健”轮从江苏省连云港起航,经我国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取道北极东北航道前往欧洲,于当地时间20 17年10月3日.顺利抵达最终目的地圣被得堡港,完成了该艘货轮在“冰上丝绸之路”的首次航程。就航道运期而言,预计到2030年北极东北航道的通航期将由目前的3个月左右扩展到半年左右。
(1)指出一般年份北极东北航道最适合航行的月份,并说明原因。(2)分析北极东北航道预计到2030年的通航期由目前的3个月左右扩展到半年左右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推断中俄两国在北极地区可以完成合作的具体项目。
2017年7月初,中国与俄罗斯开始开展北极航道开发和利用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所谓“冰上丝绸之路”,就是通过北冰洋向欧洲开辟的北极航道。俄罗斯邀请与中国合作共建的是东北航道,这条航道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

(1)“冰上丝绸之路”太平洋沿线,经过的大渔场是 (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其成因是 。
(2)为什么“冰上丝绸之路”直到最近才进行开发?
(3)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比,简要评价“冰上丝绸之路”航线。
2018年9月8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北极圈。考察期间,考察队员们看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出现很多由于表层积雪融化形成的冰表融池。据往年观测,84°N以北地区,随着纬度升高,融池覆盖面积相对减少。近年来,受海冰减少的影响,北极熊数量在减少,目前北极仅存在2万多头北极熊。下图为北冰洋冰表融池景观图。

(l)描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融池的形成过程。
(2)说明北极海冰变薄及减少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极地科考一直备受科学界与各国政府的重视,简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极地海域航行和科考作业带来的困难。
2018年9月8日,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出北极圈。考察期间,考察队员们看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出现很多由于表层积雪融化形成的冰表融池。据往年观测,84°N以北地区,随着纬度升高,融池覆盖面积相对减少。近年来,受海冰减少的影响,北极熊数量在减少,目前北极仅存在2万多头北极熊。下图为北冰洋冰表融池景观图。

(l)描述北冰洋中漂着的大浮冰上融池的形成过程。
(2)说明北极海冰变薄及减少对北极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极地科考一直备受科学界与各国政府的重视,简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给极地海域航行和科考作业带来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