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暴雨洪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 |
B.南美洲是每年全球洪水灾害发生最多的地区 |
C.我国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东北和西北地区 |
D.暴雨形成过程中伴有气流的强烈下沉运动 |
2010年春季,西南5省面临世纪大旱,5 000多万人受灾。这场少见的世纪大旱使农作物受灾面积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 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小题2】此次干旱受灾面积最大、受灾程度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小题3】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小题1】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正常的干季 |
B.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
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
A.棉花、甜菜 | B.春小麦、花生 |
C.水稻、油菜 | D.玉米、大豆 |
A.东北地区 | B.西北地区 |
C.江淮地区 | D.华北地区 |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强降温天气并普降大雪,造成大面积地区停电和严重的交通阻塞。读下图“贵州某地区降雪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图”,回答题。

【小题1】该地降雪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
【小题2】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雪和冻雨等恶劣天气,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①南方地区减灾、防灾设备不足 ②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
③西南暖湿气流活跃 ④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小题1】该地降雪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
A.1 600 m | B.1 500 m | C.1 300 m | D.1 000 m |
①南方地区减灾、防灾设备不足 ②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
③西南暖湿气流活跃 ④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森林鼠灾在我国下列哪些地区危害最重()
A.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 | B.东北东部、华北大部、西北 |
C.东北东部、华北中部、西北 | D.东北中部、华北北部、西北 |
有关寒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小 | B.寒潮多出现在夏秋季节 |
C.寒潮是从太平洋地区吹来的寒冷空气 | D.寒潮只会带来大风,不会带来降水 |
读“2006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图”,回答题:

【小题1】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小题2】这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在西南地区最有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小题1】此时由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其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 B.锋面在附近活动 |
C.山地抬升偏北风 | D.受台风登陆影响 |
A.泥石流 | B.地震 | C.洪涝灾害 | D.水土流失 |
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下列A、B、C三图是“我国沙尘暴活动的主要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华北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的统计资料”。分析下列各图,回答问题:(15分)

(1).图中,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我国两大盆地是 盆地和 盆地;西北路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 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华北平原。
(2).A图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表现为 、
和 。
(3).B图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是 ,其主要原因 。
(4).C图显示的年份中,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是 年前后。在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周期性规律,这可能与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有关。
(5).近几十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多,除自然原因外,可能的人为原因有 ;沙尘暴的不断发生会加剧 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为减轻该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有 。

(1).图中,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我国两大盆地是 盆地和 盆地;西北路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 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华北平原。
(2).A图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表现为 、
和 。
(3).B图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是 ,其主要原因 。
(4).C图显示的年份中,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是 年前后。在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周期性规律,这可能与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有关。
(5).近几十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多,除自然原因外,可能的人为原因有 ;沙尘暴的不断发生会加剧 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为减轻该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有 。
阅读材料及赣州古城图(另附赣州古城墙图), 回答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常饱受水患。北宋刘彝任知州期间,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城市地形的高差特点,采取分甚排水丛原则和自然流向的办法,建成了地下排水干道系统,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雨季,当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赣州城内有数百口水塘,刘彝又差人将地下排水管道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时至今日,这些措施仍能使赣州古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

(1)从自然条件说明,宋朝以前的赣州城为什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2分)
(2)从地理角度说明,刘彝采用的几项措施使赣州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上所起的作用。(4分)

材料一: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常饱受水患。北宋刘彝任知州期间,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城市地形的高差特点,采取分甚排水丛原则和自然流向的办法,建成了地下排水干道系统,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雨季,当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也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的情况,于是,刘彝又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赣州城内有数百口水塘,刘彝又差人将地下排水管道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时至今日,这些措施仍能使赣州古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

(1)从自然条件说明,宋朝以前的赣州城为什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2分)
(2)从地理角度说明,刘彝采用的几项措施使赣州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上所起的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