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表一 工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与标准
基本指标 | 前工业化 阶段 | 工业化实现阶段 | 后工业化 阶段 | |||
工业化初期 | 工业化中期 | 工业化后期 | ||||
人均GDP (美元) | 1995年 | 610~1220 | 1220~2430 | 2430~4870 | 4870~9120 | 9120以上 |
2005年 | 745~1490 | 1490~2980 | 2980~5960 | 5960~11170 | 11170以上 | |
三大产业 产值结构 | A>I | A>20% 且A<I | A<20% 且I>S | A<10% I>S | A<10% I<S | |
工业增加值 占GDP比重 | 20%以下 | 20%~40% | 40%~50% | 50%~60% | 60%以上 | |
人口城市化率 | 30%以下 | 30%~50% | 50%~60% | 60%~75% | 75%以上 | |
第一产业 就业人员占比 | 60%以上 | 45%~60% | 30%~45% | 10%~30% | 10%以下 |
注:表中 A、I、S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
表二 1995年~2008年浙江省工业发展水平数据汇总
指标 | 人均GDP (美元) | 产业结构(%) | 工业结构 | 空间结构 | 就业结构 | ||
A | I | S | 工业增加值占比(%) | 人口城市化率(%) |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 | ||
1995年 | 976 | 15.5 | 52.1 | 32.4 | 46.3 | 32.6 | 44.0 |
2000年 | 1621 | 10.3 | 53.3 | 36.4 | 48.0 | 48.7 | 35.6 |
2004年 | 2942 | 7.0 | 53.6 | 39.4 | 47.1 | 54.0 | 26.1 |
2008年 | 6078 | 5.1 | 53.9 | 41.0 | 48.1 | 57.6 | 19.2 |
注:表中 A、I、S 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
表三 各工业化指标指数对浙江省工业化综合指数增长的贡献度(%)
年份 | 人均GDP | 产业结构 | 工业结构 | 空间结构 | 就业结构 |
1995~1999年 | 21.8 | 30.5 | 10.0 | 25.7 | 12.1 |
2000~2004年 | 64.7 | 16.4 | -4.1 | 12.7 | 10.3 |
2005~2008年 | 72.8 | 8.5 | 4.4 | 8.7 | 5.5 |
(1)杭州于1953~1964年、2000~2010年两个年段人口增长较快,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何特点?根据变化趋势推测杭州将面临的最主要人口问题,主要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3)根据表一、表二判断浙江省2008年所处工业化阶段,并说明理由。
(4)根据表三,描述各工业化指标指数对浙江省工业化综合指数增长的贡献度的变化。
(5)根据浙江省产业发展近况,为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题1】推进珠三角一体化的主要意义是( )
A.扩大城市规模 |
B.缓解交通压力 |
C.促进人口流动 |
D.优化资源配置 |
A.齐步并进,推进主导产业同化 |
B.统一规划,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
C.控制人口,建立人口准入制度 |
D.立足能源,大力发展火电工业 |

【小题1】北部湾经济区相对于珠三角经济区的优势条件是
A.地理位置优越 | B.政府政策支持 | C.自然资源丰富 | D.科技力量雄厚 |
A.廉价的劳动力和地租 | B.传统工业基础雄厚 |
C.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 D.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
A.国际经济背景 | B.对外开放政策 | C.良好的区位条件 | D.侨乡优势 |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依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区域。下表为“部分城市产业变化对比表”。
城市 | 改革开放初期优势产业部门 | 现有优势产业部门 |
东莞 | 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玩具制造、造纸及纸制品、食品饮料等 | 电子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 |
中山 | 纺织服装、灯饰制造、家具制造、五金制造等 | 新能源、医药、光电产业等 |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前店后厂”是粤港澳产业合作的典型模式。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粤港澳产业分工逐步形成,经济融合加深。
材料三 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及部分城市发展方向示意图”。

(1)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简述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通过东莞和中山,推测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特点。
(3)简要概括“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模式下,珠江三角洲(粤)与港澳地区的各自优势,以及珠江三角洲(粤)未来发展方向。
(4)从“工业区位因素”角度分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区域间的融合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

【小题1】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图中的“后院手工作坊”,则“沿街店面”是 ( )
A.澳门 | B.香港 |
C.新加坡 | D.台湾 |
①“后院手工作坊”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
②“后院手工作坊”承担承接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③“沿街店面”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
④“沿街店面”承担承接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简述东北大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2)分析该地区东北部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
(3)比较该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推进动力的主要差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下,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大力引进外资,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珠三角模式(如图甲)。
材料二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实力的不断增加,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如图乙)。
(2)根据材料二,推断1980-2002年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