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随着“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外迁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型加工制造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原因是
【小题2】对于“珠三角”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应该是
【小题1】“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型加工制造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 B.地缘相近的明显优势 |
C.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
B.树立品牌意识,完善产业链配套水平 |
C.加大技术改革,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
D.实现生产自动化,减少劳动力使用量 |
目前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外来人口太多,劳动力过剩 | B.工业发展速度过快,经济效益不高 |
C.产业结构层次太高,员工素质滞后 | D.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马拉开波湖(下图),南美洲第一大湖,平均水深达20多米,渔业、石油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的美誉。湖区北部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除此外,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材料二 为开采石油,湖底遍布石油管线,50多年前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澈,以便大吨位的 货轮和油轮驶入湖区装载石油及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与委内瑞拉政府合作,开始在马拉开波湖投资开采石油。
(1)比较马拉开波湖南、北部盐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2)试分析委内瑞拉吸引我国石化企业投资的优势条件。
(3)近半个世纪来,马拉开波湖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简析原因。
材料一 马拉开波湖(下图),南美洲第一大湖,平均水深达20多米,渔业、石油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的美誉。湖区北部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除此外,湖区大部分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

材料二 为开采石油,湖底遍布石油管线,50多年前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并定期清澈,以便大吨位的 货轮和油轮驶入湖区装载石油及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与委内瑞拉政府合作,开始在马拉开波湖投资开采石油。
(1)比较马拉开波湖南、北部盐度差异并说明原因。
(2)试分析委内瑞拉吸引我国石化企业投资的优势条件。
(3)近半个世纪来,马拉开波湖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简析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发展基础较好、体制环境较优、整体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1)试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扩大对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简述苏北中小城市的发展对沪宁杭大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3)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环渤海和新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材料一 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发展基础较好、体制环境较优、整体竞争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1)试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扩大对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简述苏北中小城市的发展对沪宁杭大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3)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环渤海和新长江三角洲两大区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除传统的城市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见下表)。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沿海省(区、市)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2)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市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市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据此推测这些省(区、市)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城市化的发展除传统的城市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见下表)。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沿海省(区、市)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2)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市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3)京津冀和福建的城市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据此推测这些省(区、市)三大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是从产业实力、获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及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的。
材料二 1985~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变化图。
根据1985年到2003年的18年来部分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位次的变化,可以把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动态类型划分为四种: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低水平波动型和较低水平下降型。
(1)图中属于较高水平波动型的是第 类地区,高水平稳定型的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2分)
(2)1985~2003年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没有发生变化的省区是 ,其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2分)
(3)1985~2003年福建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变化情况是 ,试分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4)辽宁省属于 ,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变化情况是 。德国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对该省的振兴有何借鉴意义?(4分)
(5)最近,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省市都调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了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转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效益东部”应加强的措施是(双选)()(2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是从产业实力、获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及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的。
材料二 1985~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变化图。
根据1985年到2003年的18年来部分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位次的变化,可以把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动态类型划分为四种: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低水平波动型和较低水平下降型。
(1)图中属于较高水平波动型的是第 类地区,高水平稳定型的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2分)
(2)1985~2003年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没有发生变化的省区是 ,其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2分)
(3)1985~2003年福建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变化情况是 ,试分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4)辽宁省属于 ,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变化情况是 。德国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对该省的振兴有何借鉴意义?(4分)
(5)最近,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省市都调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了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转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效益东部”应加强的措施是(双选)()(2分)
A.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工业 | B.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C.引进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 D.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
工业结构关系可分为互补性结构关系和竞争性结构关系。下表为我国部分省区之间的工业结构相关系数(S)表,S越大,工业结构越相似,竞争越激烈。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与广西竞争关系最强的一组省区是( )
【小题2】下列现象最可能发生的是( )

【小题1】与广西竞争关系最强的一组省区是( )
A.湘、赣 | B.粤、闽 | C.滇、赣 | D.闽、滇 |
A.福建向云南提供劳动力 | B.广西向广东提供能源 |
C.湖南向江西提供资源 | D.江西向广西提供资金 |
我们这样定义城市化协调度β:设某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M,工业化水平为N,则β=N/M。当β=0.5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基本协调的。读世界某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指标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A. 工业化与城市化基本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B.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在逐步缩小
C. 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经济良性发展
D. 工业化一直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小题2】上述资料表明,该区域城市与经济发展特点导致
A.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多 B. 乡镇企业发展受到限制
C.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不足 D. 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小题3】依据资料信息推断,该区域可能位于
A. 墨西哥 B. 英国 C. 中国 D. 坦桑尼亚
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泛珠三角”简称“9+2”。“9”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2”指香港和澳门。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造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泛珠三角”合作模式的创立,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的联系与协调发展。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可以向其他地区转移的产业有哪些?这对于产业转入地区的地理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

“泛珠三角”简称“9+2”。“9”指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2”指香港和澳门。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造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泛珠三角”合作模式的创立,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的联系与协调发展。随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可以向其他地区转移的产业有哪些?这对于产业转入地区的地理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
下面为沿海不同省份工业结构比较表(单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出路在于( )
【小题2】下列关于促进沿海省份农村地区发展的措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出路在于( )
A.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
B.加强重化工企业的建设 |
C.发展科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D.加速第二产业的发展 |
A.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
B.鼓励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不回乡 |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D.鼓励更多的农民迁入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