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油菜属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种子发芽温度15-19℃,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干物质和油分的积累,按播种时间的差异可将油菜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两种。下图为我国2016年油菜优势产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结合材料可知( )
【小题2】与丙产区相比,乙产区的优势是( )
①油菜总产量高 ②油菜成熟所需时间长,含油量高
③低温期长,油菜病害少 ④油菜品种丰富
【小题3】华北地区没有成为我国油菜的优势产区,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 )

【小题1】结合材料可知( )
A.地形和水分差异导致我国南方油菜分布比北方广且集中 |
B.北方油菜冬季播种,夏季收获 |
C.纬度差异导致甲、乙两产区分别种植冬油菜和春油菜 |
D.长江流域油菜秋季播种,来年春末夏初收获 |
①油菜总产量高 ②油菜成熟所需时间长,含油量高
③低温期长,油菜病害少 ④油菜品种丰富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A.风沙灾害多,且积温偏低 | B.水资源紧张,土壤盐碱化严重 |
C.油菜的生长时序和农事安排与小麦有冲突 | D.耕地面积不足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被称为“中国冬枣之乡”,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3亿公斤,年销售收入30亿元。沾化冬枣栽植历史悠久,百姓自古就有“房前屋后三棵枣树”的习惯。沾化冬枣成熟期晚,其皮薄光滑、肉质细嫩、清甜多汁,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但自然保鲜期只有7天,质脆皮薄,极易摔碎。沾化冬枣喜光性强,对环境适应性强,但尤喜土质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或沙壤土,其生产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下图为沾化区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分析沾化区种植冬枣的有利自然条件。
(2)在冬枣栽植过程中,常采用清除徙长枝,处理竞争枝,回缩延长枝,疏截过密枝、细弱枝、重叠枝,清除损伤枝和病虫枝等修剪技术。说明其主要目的。
(3)试为促进沾化区冬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措施。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被称为“中国冬枣之乡”,种植面积50万亩,年产3亿公斤,年销售收入30亿元。沾化冬枣栽植历史悠久,百姓自古就有“房前屋后三棵枣树”的习惯。沾化冬枣成熟期晚,其皮薄光滑、肉质细嫩、清甜多汁,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但自然保鲜期只有7天,质脆皮薄,极易摔碎。沾化冬枣喜光性强,对环境适应性强,但尤喜土质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壤土或沙壤土,其生产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下图为沾化区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分析沾化区种植冬枣的有利自然条件。
(2)在冬枣栽植过程中,常采用清除徙长枝,处理竞争枝,回缩延长枝,疏截过密枝、细弱枝、重叠枝,清除损伤枝和病虫枝等修剪技术。说明其主要目的。
(3)试为促进沾化区冬枣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措施。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初,针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提出推动马铃薯逐渐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经研究表明,马铃薯理论亩产可达8吨,而目前只有1吨。
材料二:马铃薯喜温凉、耐旱、耐瘠薄,我国大部分区域都能种植,适应性强。
材料三: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及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及播种面积变化图。

(1)据图描述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据图分析2006年至2012年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变化特点分别是 , 。
(3)内蒙古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可采取哪些措施?
(4)大力推动马铃薯种植,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何意义?
材料一: 2015年初,针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提出推动马铃薯逐渐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经研究表明,马铃薯理论亩产可达8吨,而目前只有1吨。
材料二:马铃薯喜温凉、耐旱、耐瘠薄,我国大部分区域都能种植,适应性强。
材料三: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分布图及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及播种面积变化图。

(1)据图描述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据图分析2006年至2012年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变化特点分别是 , 。
(3)内蒙古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可采取哪些措施?
(4)大力推动马铃薯种植,对我国粮食安全有何意义?
下图是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Ⅰ表示以粮食为主的阶段,Ⅱ表示以发展林果业为主的阶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主要属 (温度带)。发展苹果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
(2)该区域发展苹果、核桃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优势是: 。
(3)该区域苹果、核桃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
(4)最近该地苹果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你认为还需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
(5)改地区产业结构转化的意义在于:

(1)该区域主要属 (温度带)。发展苹果生产的气候资源优势是: 。
(2)该区域发展苹果、核桃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优势是: 。
(3)该区域苹果、核桃生产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
(4)最近该地苹果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你认为还需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
(5)改地区产业结构转化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 B.既有益于生态,又使农民增收 |
C.使黄河下游不再断流 | D.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 |
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 B.灌溉水源充足 |
C.光热条件好 |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柑橘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这里柑橘生产集中成片,形成规模化经营。这里鲜果和桔瓣罐头经过无菌加工、包装等新技术及冷链、储运保鲜等工艺手段,保证其新鲜安全、天然营养、绿色健康。产品除主要供应全国大中城市,还远销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欧盟等。
材料二 中国柑橘主要栽培区示意图

(1)简要分析长江以南柑橘种植产区的优势自然条件。
(2)近年来,这些地区的柑橘销售很好,果农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对此你认为是否应该扩大还是保持种植规模?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材料一 中国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柑橘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这里柑橘生产集中成片,形成规模化经营。这里鲜果和桔瓣罐头经过无菌加工、包装等新技术及冷链、储运保鲜等工艺手段,保证其新鲜安全、天然营养、绿色健康。产品除主要供应全国大中城市,还远销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欧盟等。
材料二 中国柑橘主要栽培区示意图

(1)简要分析长江以南柑橘种植产区的优势自然条件。
(2)近年来,这些地区的柑橘销售很好,果农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对此你认为是否应该扩大还是保持种植规模?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我国可借鉴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属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是
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②节水农业,精确农业③“石油”农业,“处方”农业 ? ④“白色”农业,“绿色”农业
【小题2】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合理开发耕地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小题1】下列属于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是
①生态农业,有机农业②节水农业,精确农业③“石油”农业,“处方”农业 ? ④“白色”农业,“绿色”农业
A.①②③④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②③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 B.三江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
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 | D.鄂尔多斯高原和长江三角洲沿海滩涂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雀河亦称饮马河,与塔里木河并流于南疆盆地,二者之间是南疆沙漠难得的绿洲,也是库尔勒市工业、农业、经济的母亲河。孔雀河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全长785公里,一年四季不断流,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常年流量稳定。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库尔勒香梨”、优质长绒棉和番茄酱主要产于此地,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 库尔勒位置示意图

(1)分析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径流季节变化差异的原因。
(2)简述库尔勒香梨品质优良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库尔勒香梨成功地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飞跃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库尔勒扩大香梨种植的地理依据。
问题②:说明库尔勒扩大优质长绒棉种植的自然条件。
材料一 孔雀河亦称饮马河,与塔里木河并流于南疆盆地,二者之间是南疆沙漠难得的绿洲,也是库尔勒市工业、农业、经济的母亲河。孔雀河是罕见的无支流水系,全长785公里,一年四季不断流,年径流量12亿立方米,常年流量稳定。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库尔勒香梨”、优质长绒棉和番茄酱主要产于此地,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 库尔勒位置示意图

(1)分析孔雀河和塔里木河径流季节变化差异的原因。
(2)简述库尔勒香梨品质优良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库尔勒香梨成功地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飞跃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库尔勒扩大香梨种植的地理依据。
问题②:说明库尔勒扩大优质长绒棉种植的自然条件。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
A.水源不足 | B.地形崎岖 | C.热量不足 | D.土壤贫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