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 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小题2】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1】图中A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
C.靠近黄河,灌溉便利 | D.地势平坦,黑土肥沃 |
A.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
B.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
C.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
D.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
读“我国农业‘七大主产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农业发展过程中,“七大主产区”存在问题及其人为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小题2】关于下列农业主产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3】“东北大米”质优畅销,其主要优势是

【小题1】农业发展过程中,“七大主产区”存在问题及其人为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过度农垦 |
B.甘肃新疆:土地荒漠化——降水减少 |
C.东北平原:黑土肥力下降——重用轻养 |
D.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季风气候 |
A.东北平原主产区建设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
B.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建设成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
C.华南主产区建设成商品棉基地 |
D.汾渭平原主产区建设成商品蔬菜出口基地 |
A.热量充足,生长快 | B.冬季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
C.机械化程度高,亩产高 | D.少用农药化肥,绿色环保 |
读我国东北和四川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B_______平原 E_______平原.
⑵上述两大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两大基地发展农业的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⑶与B地相比, E地农民可以大量种植甘蔗,说明其______充足。试分析其原因。(2分)
⑷B地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请提出合理化的措施。
⑸B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有_______(例举一个)。由于农作物的种植,该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⑴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B_______平原 E_______平原.
⑵上述两大平原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两大基地发展农业的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⑶与B地相比, E地农民可以大量种植甘蔗,说明其______充足。试分析其原因。(2分)
⑷B地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________。请提出合理化的措施。
⑸B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有_______(例举一个)。由于农作物的种植,该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龙眼树是亚热带果树,喜高温、怕严寒、耐旱、喜温、怕淹,为药食两用的果品。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龙眼的主产区,成熟期为9-10月。目前攀枝花市集聚了几十家龙眼加工和产销企业。下图为攀枝花地区地图和龙眼景观图。

(1)根据材料分析攀枝花市龙眼树的主要种植区并说明理由。
(2)与华南沿海产区比较,指出攀枝花市龙眼上市时间的早晚及其优势。
(3)简析众多龙眼加工企业落户攀枝花市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
材料:龙眼树是亚热带果树,喜高温、怕严寒、耐旱、喜温、怕淹,为药食两用的果品。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龙眼的主产区,成熟期为9-10月。目前攀枝花市集聚了几十家龙眼加工和产销企业。下图为攀枝花地区地图和龙眼景观图。

(1)根据材料分析攀枝花市龙眼树的主要种植区并说明理由。
(2)与华南沿海产区比较,指出攀枝花市龙眼上市时间的早晚及其优势。
(3)简析众多龙眼加工企业落户攀枝花市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
读“河南省地区图”,回答以下问题。

河南正由“传统农业大省”快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2014年河南省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面积达7164万亩,较上年增加132万亩,其中玉米4925万亩,较上年增加120万亩;水稻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红薯、大豆、杂粮等分别占秋粮的6.4%、9.1%、1.9%。
(1)判断河南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原因
(2)下列属于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的是(多选)( )
E.中低产田比重大
(3)为继续实现增产目标,你认为河南应采取哪些措施?
(4)让粮农丰收又增收,才是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的保障,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

河南正由“传统农业大省”快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由“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2014年河南省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面积达7164万亩,较上年增加132万亩,其中玉米4925万亩,较上年增加120万亩;水稻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红薯、大豆、杂粮等分别占秋粮的6.4%、9.1%、1.9%。
(1)判断河南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原因
(2)下列属于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的是(多选)( )
A.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优越 |
B.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 |
C.劳动力资源丰富 |
D.政府大力支持 |
(3)为继续实现增产目标,你认为河南应采取哪些措施?
(4)让粮农丰收又增收,才是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的保障,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
下图为“尼日利亚主要农作物分布图”,该国北部为灌溉农业区,南部为种植园农业。据此回答下面下面小题。

【小题1】该国热带经济作物油棕在南部大面积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小题2】该国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小题3】该国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小题1】该国热带经济作物油棕在南部大面积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平原地形,地势低平 | B.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
C.降水稀少,土壤肥沃 | D.沿河分布,灌溉水源充足 |
A.生产规模小 | B.科技水平高 | C.精耕细作 | D.商品率高 |
A.荒漠化、次生盐溃化 | B.水土流失、石漠化 |
C.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 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
阅读材料,完成(1)-(3)小题。
材料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粮仓”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计划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 000亿斤,比2007年净增商品粮200亿斤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
材料二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及谷物单产(千克/公顷)比较(2006年)。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进一步减少之势,试分析原因。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材料一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粮仓”黑龙江省2009年制定了一项庞大的粮食增产规划。计划到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 000亿斤,比2007年净增商品粮200亿斤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商品粮第一大省的地位。
材料二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及谷物单产(千克/公顷)比较(2006年)。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进一步减少之势,试分析原因。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小题2】判断该地可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 )
【小题3】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

【小题1】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地区河流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 |
B.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典型植被 |
C.该地属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 |
D.该地属红壤丘陵地区 |
A.天然橡胶 | B.棉花 | C.茶叶 | D.甜菜 |
A.退耕还牧,大力发展畜牧业 |
B.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的稳产、 高产 |
C.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防止风沙危害 |
D.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努力增产粮食 |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外围农业生产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该城市所在地区最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小题2】适合图中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是

【小题1】该城市所在地区最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A.台风、伏旱 | B.春旱、洪涝 | C.寒潮、沙尘暴 | D.滑坡、泥石流 |
A.挖泥成塘养鱼,堆泥成基种植桑树、果树 |
B.山上建立红松果林基地,山下建立加工基地 |
C.建立“鱼―果―粮”、“鱼―果―棉”的立体种养模式 |
D.“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
咖啡树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本,气候是其种植的决定性因素。赤道两边南北纬25度之间的地带,最适合种植咖啡树,被称为“咖啡带”。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咖啡树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说明咖啡树
【小题2】人们常在南北纬25度附近的咖啡种植园里夹种树干较高的植物,这一举措不是为了
【小题1】咖啡树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说明咖啡树
A.需土壤肥沃 | B.需光照充足 | C.喜冷湿环境 | D.喜阴湿环境 |
A.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 B.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
C.改变咖啡树热量条件 | D.改变咖啡树光照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