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 能源的分类
- 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 海河流域的整治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小题1】甲地过度放牧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 B.土地沙漠化 |
C.土壤盐碱化 | D.地面沉降 |
A.该地输出的资源主要是天然气 |
B.该地的资源主要输往西部地区 |
C.该工程能够缓解东部缺水状况 |
D.该地输出的资源属于非可再生 |
材料一 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材料二 下图示意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
材料三 下图示意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
(2)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近年来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了主体地位 |
D.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
材料一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材料二 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材料三 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__工业。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3)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监测该地土地利用变化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1:1959年在现大庆境内发现了世界级特大油田。1960年石油部组织全国37个厂矿、院校人员及退伍官兵近5万人,自带几十万吨设备在此展开了石油大会战。1963年12月全国人大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材料2:大庆主要城镇示意图(左图)、大庆采油区分布示意图(右图)

材料3: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其举措如下表:

(1)结合材料1、2,分析建设大庆石油工业基地的有利区位条件。
(2)读材料2,指出大庆市辖区城区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3)k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比全国多数地区高。分析k县能够生产比全国多数地区更优质的农产品的主要自然条件。
(4)结合材料3,概括大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城市转型的主要途径。
山西省是煤炭大省,早已形成了—条完整的产业链:挖煤、运煤、卖煤、炼焦(电力),但是煤矿开采却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山西留下了大面积的煤矿采空塌陷区,致使数千村庄房屋受损、耕地毁坏以及饮水困难。山西省2017年煤炭去产能进入实质性阶段,山西煤炭去产能走出退一步、进两步的步伐,2017年化解落后过剩产能1740万吨的同时,新增先进产能7000万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山西省煤炭开采过程中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有
A.地表塌陷、土地沙化、植被破坏 | B.地表塌陷、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 |
C.地表塌陷水源污染、植被破坏 | D.土地盐碱化、水源污染、植被破坏 |
①科学规划,开采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②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③开采的同时大力进行植树造林
④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变废为宝,减轻污染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小题1】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储量及开发远景十分可观,但能源生产量比重却最小,其原因是
A.能源消费量小 | B.资金技术缺乏 |
C.国家政策倾斜 | D.能源资源总量小 |
①开发新能源②跨区域调配能源
③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转移
④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小题1】为了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山西省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扩大煤炭开采量 |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
C.提高重化工业的比重 | D.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
A.缓解能源短缺 | B.破坏生态环境 |
C.改善大气质量 | D.加剧水污染 |

【小题1】我国原油进口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A.2014年 | B.2015年 |
C.2016年 | D.2018年 |
A.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 | B.促进原油炼化行业快速发展 |
C.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占主体 | D.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的结果 |
A.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 B.加强下游产品间的竞争 |
C.继续提高原油进口量 | D.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