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依据。
(3)试解释城市被称为“混浊岛”的原因。
(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
①认识什么是_______→②讨论_______给城市带来的影响→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材料一 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使城市气候呈现出所谓的“多岛效应”,即“热岛”“湿岛”“干岛”“雨岛”“混浊岛”……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某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图中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讨论中,一高中生提出可在郊区增加生态林面积,来改善市区绿地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你认为此做法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依据。
(3)试解释城市被称为“混浊岛”的原因。
(4)根据图文材料,选择“多岛效应”中的某一项作为主题,就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并补充完成基本研究思路。
①认识什么是_______→②讨论_______给城市带来的影响→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从而引起市区和郊区之间的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小题2】如果要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 )
【小题3】根据城市风的原理,今后城市造林的重点应该在( )

【小题1】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
A.气温高,气压高 | B.气温高,气压低 | C.气温低,气压低 | D.气温低,气压高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市区 | B.郊区 | C.远郊 | D.农村 |
下图所示为城市的一种路面状况,其水泥砖块之间留有种草的圆孔,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相比普通路面,该路面有利于
【小题2】雪后有草的圆孔部分较水泥砖块部分融雪慢,其原因是圆孔内的枯草比水泥砖块

【小题1】相比普通路面,该路面有利于
A.增加地表径流 | B.减弱下渗作用 | C.增加地下径流 | D.降低大气湿度 |
A.导热性能较好 | B.表面温度较高 | C.储有更多的热量 | D.受热增温较慢 |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是2005年和2015年同时段的成都热岛效应温度场变化示意图(图中数值表示气温,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据图判断 ( )
【小题2】图中温度场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小题1】据图判断 ( )
A.图甲中城市东部温度最高,人口最密集 |
B.图乙中城郊之间最大温差为4 ℃ |
C.两图相比,二环路内温度变幅最大 |
D.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逐渐增强 |
A.改造城区下垫面,调节热量收支状况 |
B.昼夜温差加大,雨岛效应增强 |
C.雾霾天气加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
D.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圈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是用城市和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表示的。读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表明
【小题2】减弱北京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措施有
①增加绿化面积 ②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 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 ④道路铺设透水砖

【小题1】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变化表明
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 B.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
C.城市热岛强度,夏季强于冬季 | D.22时至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强度大 |
①增加绿化面积 ②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 ③冬季利用地热采暖 ④道路铺设透水砖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泥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泥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
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目前许多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长沙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
【小题2】“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 )

【小题1】长沙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
A.春季 | B.夏季 | C.秋季 | D.冬季 |
A.年降水量增多 | B.空气对流减弱 | C.热量交换增强 | D.水汽蒸发加快 |
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地市区和郊区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A.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市区和郊区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
B.a代表市区近地面的气压状况 |
C.a表示白天的城市气压或表示夜晚的郊区气压 |
D.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 |
A.市区大气污染物加速向郊区扩散 |
B.市区气温升高,有助于节能减排 |
C.市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
D.市区气温升高,水源蒸发较多,引发水资源短缺 |
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左图、右图 (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材料二 图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左图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原
因。
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材料二 图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原
因。
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材料三:下图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 年平均降水量 |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 年平均蒸发量 |
城市中心区 | 675 | 405 | 337 | 68 | 270 |
郊外平原区 | 644.5 | 267 | 96 | 171 | 377.5 |
材料三:下图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分析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