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世界几个国家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 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2010年十个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

资料:世界银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对照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以发现目前日本处于城市化的_________时期,未来发展趋势是 ;印度处于城市化的________时期,未来发展趋势是 。
(2)请根据材料二,三的数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合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3)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请分析原因。
材料一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世界几个国家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 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2010年十个不同国家城市化水平

资料:世界银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对照材料一中的两幅图,可以发现目前日本处于城市化的_________时期,未来发展趋势是 ;印度处于城市化的________时期,未来发展趋势是 。
(2)请根据材料二,三的数据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合理吗?说出你的理由。
(3)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请分析原因。
2010年6月5日召开的“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部副部长高世楫认为,中国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就必然伴随巨大的人口跨区流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出现人类历史上没见过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对城市的有利影响是
【小题2】为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对我国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应采取的措施是
【小题1】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对城市的有利影响是
A.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 |
B.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
C.繁荣城市第三产业 |
D.加大城市交通压力 |
A.严格限制农民进城 |
B.提高农民素质,合理控制规模 |
C.只允许进入小城市,不准进入大城市 |
D.大力发展城市房地产,满足农民进城居住 |
读“中心地模式”图,回答第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四个中心地,级别最高的是
【小题2】服务范围最小的是

【小题1】图中四个中心地,级别最高的是
A.A | B.B |
C.C | D.D |
A.A | B.B |
C.C | D.D |
下列有关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焚烧法处理垃圾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
B.焚烧法处理垃圾时可以利用燃烧的热量进行发电 |
C.垃圾焚烧处理后的废渣无须特别处理 |
D.垃圾焚烧过程中应注意大气环境保护,避免大气污染 |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材料二 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城市具有自身的特点(见下图)。2006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3.9%。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发展最快.中等城市次之.小城市发展缓慢。

(1)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各有哪些比较优势?其历史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种城市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
材料一 英.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
| 1800年 | 1850年 | 1890年 | 1920年 |
美国 | 21 | 39 | 62 | 65 |
英国 | 4 | 12 | 35 | 51 |

(1)在城镇人口变化过程中,英.美各有哪些比较优势?其历史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种城市化特点可能导致的城市化问题。
(题文)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下题。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B.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
C.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
2005年某大城市交通委员会进行了第三次交通综合调查,调查表明:2005年居民出行距离比2000年增长了16.25%。
阅读资料和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城市交通结构变化的特点为
A.机动车出行逐渐成为主要方式 | B.小汽车已成为出行的首选 |
C.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 D.公交出行的比例稳步上升 |
A.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 | B.居民环保观念提升 |
C.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 D.中心商业区地位下降 |
下表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陆生生物多样性增加 |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
C.洪涝灾害的频率增大 | D.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
A.推广鱼塘—台田农业 | B.推广水稻种植 |
C.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