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武汉都市圈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

1990~2009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区域差异
(1)说明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2)分析武汉都市圈的兴起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化一般分为景观城市化(即可以被人们所观测到的城市的发展变化,如道路的繁荣、高楼的林立)与人文城市化(即城市内部人口潜在的变化,如精神文明的建设,人口素质的提高等,与景观城市化有一定的联系)。若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相协调,则属于同步城市化。但现实中由于两者的差异性往往形成过度城市化(城市景观发展速度高于文化发展速度)和滞后城市化(城市景观发展速度落后于文化发展速度)两种模式。

材料二 下图为某城市剖面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图。


(1)判断该城市ⅠB地区属于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还是滞后城市化,说明判断理由。
(2)根据城市ⅡA地区的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曲线,分析该地区存在的城市问题并提出改造措施。
(3)根据城市ⅢC地区的景观城市化和人文城市化曲线,分析该地区存在的城市问题并提出改造措施。
当前题号:2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居民的汽车消费逐渐活跃。

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降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D.城市郊区化
【小题2】由于石油用量增加,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
①全球气温上升 ②地方病增加 ③臭氧层空洞扩大  ④光化学烟雾增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回答问题。

【小题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小题2】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正确叙述是
A.分散大城市的职能,能够解决我国的城市问题
B.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出现多个城市群
C.我国城市进程在加快,出现了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D.我国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加重了城市人口老龄化
【小题3】关于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的正确叙述是
A.产业升级就是要形成支柱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例
B.产业转移就是要接纳高新产业、转出传统产业
C.产业升级就是要减少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产业转移就是要使环境、经济和生产力水平相协调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城市化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材料二:

材料三:

(1)结合题中材料估算,我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是   
(2)结合相关材料及已有知识分析,为什么城市化超前或滞后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图a到c,该区域城镇发展的特点是
A.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减少
B.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增多
C.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集镇数量不变
D.中心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小城市减少
【小题2】今后,该城镇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可能是
A.AB沿线B.AC沿线
C.AD沿线D.AE沿线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根据下列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近几年,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乡镇的平均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45%。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集聚,原来222个省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材料二:江苏省城市布局(如下图所示)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城市化程度在48%,超过全国38%的平均水平。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其构成比较如下:

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及其构成比较表

 

城镇人口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10年

年均增长(%)

2000年

2010年

增加百分点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1467

636
983

2288

917
1533

4.54

3.73
4.54

59.6

37.7
31.2

70.3

56.0
51.5

10.7

18.3
20.3

 

注: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及所辖县区,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市及所辖县区,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市及所辖县区。

(1)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分局的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______分布的。
(2)制约“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________________。
(3)请据表分析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4)请分析2000年-2010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变化的特点。
(5)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化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它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
A.10%B.20%C.30%D.40%
【小题2】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
【小题3】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某区域发展三个阶段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Ⅰ,该城市在形成之初,主要区位条件是     ;读图Ⅱ,该地区在第Ⅱ阶段经济发展迅速,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该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2)从第Ⅰ阶段到第Ⅱ阶段,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 ;如果该地是发达国家的某人口密集的区域,分析第Ⅲ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导致人口流动方向变化的原因。
(3)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该地区第Ⅲ阶段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哪些借鉴?
(4)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呈现 的特点。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回答问题。

【小题1】影响A、B两区域生态功能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地形D.植被
【小题2】据《某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30年该市城市化水平将达85%。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可能影响有
①物多样性下降
②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
③地下水水位可能下降   
④城市热岛环流影响范围扩大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小题3】2010年至2030年间,该市逐渐由人口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主要原因为
A.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B.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C.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D.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