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届时,北京部分非首都职能将转移到雄安新区。
(1)图中城市共同的自然区位特征是 ▲ ,图中分布主要自然带为 ▲ 。
(2)影响雄安新区建设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随着北京非首都职能不断地向雄安新区转移,会使越来越多人口受 ▲ 因素吸引进入新区。
(3)图上箭头所示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析其对输入地的影响
(4)华北地区 ▲ 灾害严重。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
材料一 海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届时,北京部分非首都职能将转移到雄安新区。
(1)图中城市共同的自然区位特征是 ▲ ,图中分布主要自然带为 ▲ 。
(2)影响雄安新区建设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随着北京非首都职能不断地向雄安新区转移,会使越来越多人口受 ▲ 因素吸引进入新区。
(3)图上箭头所示为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分析其对输入地的影响
(4)华北地区 ▲ 灾害严重。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
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规划展现了巴西人的崭新理念。南北两个人工湖几乎拥抱这整个城市。市区无工业区,居民公寓在六层以下,从广场至家庭的院落全部绿化,市内公路均为单行线,立体交叉,不设红灯,从而使整个市区成为一个放大的公园。
【小题1】巴西将首都巴西利亚建在巴西高原上的主要原因是 ( )
【小题2】建设两个人工湖的主要目的是 ( )
①美化环境 ②调节气候 ③减弱噪音 ④调节河流径流
【小题3】单行线,立体交叉,不设红灯的主要目的是
【小题4】下列工业可以在巴西利亚布局的是
【小题1】巴西将首都巴西利亚建在巴西高原上的主要原因是 ( )
A.近水源地,河流的上游 | B.上风地带,空气洁净 |
C.地势高,气候较凉爽 | D.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
①美化环境 ②调节气候 ③减弱噪音 ④调节河流径流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A.节约用地 | B.提高车速 | C.减少交通事故 | D.节约总体投资 |
A.印刷业 | B.化学工业 | C.钢铁工业 | D.制糖工业 |
下图是“武汉都市圈公路网时间通达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公路网时间通达度最好地带的走向呈( )
【小题2】下列关于公路网时间通达度等值线分布格局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等值线疏密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快速路网
②等值线中心不在武汉是因为这里路网密度小
③等值线分布由中心向东南方向凸出主要是长江水运发达
④西部等值线稀疏与城市密度有关
⑤造成东北部等值线密集的因素可能是地形

【小题1】公路网时间通达度最好地带的走向呈( )
A.南北走向 | B.东西走向 |
C.西北—东南走向 | D.东北—西南走向 |
①影响等值线疏密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快速路网
②等值线中心不在武汉是因为这里路网密度小
③等值线分布由中心向东南方向凸出主要是长江水运发达
④西部等值线稀疏与城市密度有关
⑤造成东北部等值线密集的因素可能是地形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④⑤ |
图甲为“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示意图”,图乙为“某城市的功能分区模型图”(假设在同一均质平面条件下)。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A.①—工业区 | B.②—商业区 |
C.③—住宅区 | D.④—农业区[ |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上图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下图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上图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下图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下图是“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A.能源 | B.气候 | C.地形 | D.水源 |
A.青铜峡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 B.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多 |
C.银川市提供服务种类最多 | D.平罗位于贺兰的服务范围之内 |
A.交通等基础设施 | B.水利等基础设施 |
C.旅游休闲业 | D.重化学工业 |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规划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小题2】该城市水厂(水1、水2、水3)以及污水处理厂(污1、污2)布局均合理的是
【小题3】与E组团相比,B组团布置物流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小题1】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 B.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
C.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
A.水1和污2 | B.水2和污2 | C.水2和污1 | D.水3和污1 |
A.靠近山区,环境优美 | B.地形平坦开阔,可利用空间充足 |
C.邻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 D.分布在郊区,土地租金低 |
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镇北堡镇是全国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之一,也是自治区十大特色小镇之一。镇北堡镇位于贺兰山东麓旅游的黄金地带,镇区内有镇北堡西部影城、贺兰山岩画、西夏陵等著名风景旅游景区,还有瑞信天沐温泉度假中心、红柳湾山庄等现代观光园。近年来,镇北堡镇按照“一心、两轴、三片区”镇域规划思路,(“一心”:镇北堡镇区,“两轴”:110国道、镇苏路和新小线连接周边区域的区域交通发展主轴线,“三片区”:影视文化核心区、葡萄酒庄文化中心区、温泉度假休闲体验区)镇北堡镇作为西夏区葡萄影视文化明星镇,是推进“五城一心两翼”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阵地。
材料二:

(1)结合材料分析,镇北堡镇能发展成为全国特色小镇的优势地理条件。
(2)请为镇北堡镇将来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材料一:镇北堡镇是全国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之一,也是自治区十大特色小镇之一。镇北堡镇位于贺兰山东麓旅游的黄金地带,镇区内有镇北堡西部影城、贺兰山岩画、西夏陵等著名风景旅游景区,还有瑞信天沐温泉度假中心、红柳湾山庄等现代观光园。近年来,镇北堡镇按照“一心、两轴、三片区”镇域规划思路,(“一心”:镇北堡镇区,“两轴”:110国道、镇苏路和新小线连接周边区域的区域交通发展主轴线,“三片区”:影视文化核心区、葡萄酒庄文化中心区、温泉度假休闲体验区)镇北堡镇作为西夏区葡萄影视文化明星镇,是推进“五城一心两翼”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阵地。
材料二:

(1)结合材料分析,镇北堡镇能发展成为全国特色小镇的优势地理条件。
(2)请为镇北堡镇将来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下左图是我国某城市分布图,该城市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焦柳铁路线,穿过该城市多采用高路基(下右图)或公路涵洞的方式。回答下面各小题。

【小题1】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小题2】在当时条件下,铁路线穿过城区设计成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形式,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为
【小题3】兰新高铁在新疆境内65%的路段建有防护墙、地上隧道等防护工程,其主要作用是

【小题1】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
B.气候 |
C.铁路交通 |
D.水运 |
A.防城市内涝 | B.夯实地基,防止地面沉降 |
C.阻止行人穿行 | D.形成立体交通,对城市交通干扰小 |
A.防雨 | B.防冻土 |
C.防滑坡 | D.防风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