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市区温度与城市周边区域温度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进入21世纪后,京津冀城市群进入空前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大城市城市用地迅速扩张。下表为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部分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热岛强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工业化速度加快 | B.城市能源消费增加 |
C.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 D.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
A.城市化初期阶段 | B.郊区城市化阶段 |
C.逆城市化阶段 | D.再城市化阶段 |
A.东一西走向 | B.南一北走向 |
C.东北一西南走向 | D.东南—西北走向 |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 |
B.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
C.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D.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④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图为我国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曲线所代表的地理含义正确的是
【小题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该省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小题1】图中曲线所代表的地理含义正确的是
A.①代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
B.②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
C.③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
D.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
A.与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
B.城市化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相一致 |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
D.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化速度快 |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
读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回答问题。

(1)A河河口有与钱塘江大潮齐名的天下壮观的涌潮,分析该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2)综合分析A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城市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1)A河河口有与钱塘江大潮齐名的天下壮观的涌潮,分析该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2)综合分析A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城市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某大数据平台对2018年上半年城市人流量进行了统计,下图为“根据其数据对某大城市甲、乙两功能区之间工作日6时至22时人流量状况绘制的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根据人流量的时间变化,推测甲、乙功能区分别是
A.行政区、工业区 | B.住宅区、商业区 |
C.商业区、旅游区 | D.工业区、住宅区 |
①修建地铁
②增加道路绿化
③修建快速路
④加大道路密度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交通拥堵指数是指城市中的综合反映道路网畅通的概念性指数值。2016年4月20日,高德地图联合清华大学正式发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其中2016年一季度与2015年四季度相比较,各大城市拥堵情况变化显著。
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天津、上海等超一线城市拥堵情况较上一季度下降显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社会文化因素 | B.城市基础设施改善 | C.产业转移 | D.卫星城市的建立 |
A.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会加剧中心城市的拥堵状况 |
B.GIS可作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
C.城市拥堵会使城市的资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
D.在城郊重点开发房产可有效降低城区的拥堵状况 |
某条长约1000千米的高铁路中有四个站点,列车在这四个点的停靠情况知下图所示。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四个站点中,甲地最有可能是
【小题2】下列关于该条高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小题3】影响该条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小题1】四个站点中,甲地最有可能是
A.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 | B.高铁建设成本最低的城市 |
C.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 | D.现代物流业最发达的域市 |
A.乙、两站点距离较远是因为地势起伏大 |
B.甲、乙站点距离太近,造成资源浪费 |
C.丁地常住人口可能会大量向丙地流动 |
D.丁地班次太少,不利于人口流动 |
A.建设高铁的技术 | B.政府政策 |
C.沿线地形地质条件 | D.经济发展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