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题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
A.距离城市较远 | B.位于河流下游 |
C.地处盛行风的下风向 | D.靠近铁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
C.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 D.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

【小题1】图中阶段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 )
A.逆城市化 | B.郊区城市化 | C.城市化加速发展 | D.城乡差别加大 |
A.生物物种增加 | B.地表水下渗增多 |
C.出现城市“热岛”现象 | D.城市环境质量提高 |
图1 我国GDP和城镇化水平情况,图2我国东部某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模式图。(图中各单元格的地域面积相同且比例尺相同)

(1)根据图1,说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成因。
(2)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图2中我国东部某城市发展变化特点。
(3)运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原理,评价我国东部某城市工业区空间格局变化的合理性。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产出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高,为集约利用;反之,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为粗放利用。

(1)归纳2000年至2009年期间吉林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发生的变化。
(2)近年来,吉林省的种植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说明其原因。
(3)总体来看,浙江省的种植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分析其原因。
(4)城市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的功能区是哪个?说明判断依据。
1929年,纽约市政府将原本穿越曼哈顿西区105条街道的地面铁轨改造为高架铁路,火车在楼房间穿行,完成肉类、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卸载。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段街区的高架铁路运输日益衰弱。如今,纽约人将这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线型空中花园(如图),沿线原有的很多仓库和工厂被转化为艺术画廊、零售商店、餐厅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早期,高架铁路沿线地区的城市用地类型主要属于
A.交通用地 | B.工业用地 | C.商业用地 | D.住宅用地 |
A.增强海陆风的风力 | B.加重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 |
C.增加城市地表水下渗 | D.带动周边房地产发展 |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某智慧城市程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图示程序最有可能反映智慧城市的领域是
A.智慧管理 | B.智慧医疗 | C.智慧交通 | D.智慧旅游 |
A.缓解交通拥堵 | B.改善住房状况 |
C.改善环境质量 | D.促进人体健康 |
A.RS | B.GIS | C.GPS | D.数字地球 |
荷兰鹿特丹市为减轻暴雨带来的城市内涝,修建了水广场。水广场既是可以供人们游憩、玩耍、运动的公共活动广场,又是能够收集并存蓄雨水,并把雨水转换为城市景观的雨水存蓄空间。下图示意荷兰某水广场蓄水过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水广场( )
A.减少地表水下渗量 | B.增大地表径流总量 |
C.增强植物蒸腾作用 | D.延缓地表径流形成 |
A.泄洪效果显著 | B.建设成本较高 |
C.服务功能更多 | D.占地面积较小 |
A.排涝设施较缺乏 | B.河流径流变化大 |
C.鹿特丹地势低洼 | D.全年降水较均匀 |

【小题1】图中从I到Ⅲ阶段
①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政策 | B.交通运输 |
C.劳动力 | D.市场 |
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匹配(职住空间匹配)直接影响到城市通勤成本。城市各空间单元职住比的区位熵(区位熵=)是反映城市职住空间匹配的重要指标(以下简称区位熵)。读上海市中心区2010-2013年职住比区位熵分布图。

【小题1】下列关于城市某个空间单元职住比的区位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区位熵显著偏高的地方,通勤成本低 |
B.区位熵显著偏低的地方,通勤成本高 |
C.区位熵显著偏高的地方,常住人口密度高 |
D.区位熵显著偏低的地方,常住人口密度低 |
A.城市住房发展 | B.城市产业发展 | C.城市规划 | D.城市公共交通负荷 |
A.中心区内环就业主导型用地比重最大 |
B.中心区外环就业主导型用地比重最大 |
C.中心区就业主导型用地与就业主导型用地比重相当 |
D.中心区职住空间匹配比较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