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信息显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人口密度B.人口消费水平C.经济发展程度D.资源丰富程度
【小题2】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是(  )
A.环境承载力B.人口容量C.人口合理容量D.环境的限制性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B.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越来越大
C.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承载力越大
D.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较小,因此环境承载力很大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10年6月17日新华网报道:据广州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广州市人口已超过1 400万,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警戒点”。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1 500万”的数值是(  )
A.人口合理容量B.环境人口容量C.最适宜人口数量D.确定不变的
【小题2】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警戒点”数值变大的是(  )
A.控制人口的增长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量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这反映了人口容量具有(  )
A.警戒性B.相对性C.临界性D.差异性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完成下题。

要提高该岛人口的环境承载力,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生育,增加劳动力数量B.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C.厉行节约,降低人均需求量D.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四大省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
A.新疆B.西藏C.山西D.河南
【小题2】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
①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②人口数量少③自然灾害少
④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⑤区域面积较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⑤D.①②④⑤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当前题号:7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生态赤字最严重的省份是
A.新疆B.西藏C.山西D.河北
【小题2】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密度小B.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C.自然灾害少D.自然环境优越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环境承载力的估算
A.完全不确定B.依据收入水平
C.具有相对确定性D.可以准确定量计算
【小题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承载力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B.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C.环境承载力是由矿产资源状况决定的
D.人们通过人口合理容量来衡量环境承载力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11年12月23日,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
【小题2】下列有利于提高广州“临界点”的措施是  (   )
①减少人均建筑面积,提高人口密度 ②开发新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 ④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