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甲、乙两地人口迁移示意图,下列因素中有利于其发生的是( )


A.甲地优越的生活 | B.甲地优美的环境 |
C.乙地更高的工资待遇 | D.乙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若甲表示的是安徽省,箭头表示的是2010年以来的人口迁移,则乙最有可能是
【小题2】若图示表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则箭头表示的迁移原因是

【小题1】若甲表示的是安徽省,箭头表示的是2010年以来的人口迁移,则乙最有可能是
A.河南省 | B.上海市 | C.山东省 | D.广东省 |
A.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 B.地展、水早等自然灾害影响的结果 |
C.务工和经商 | D.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移民 |
(2017·浙江嘉兴联考)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小题2】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A.2012年达到最多 | B.持续下降 |
C.2010年后持续上升 | D.先减后增 |
A.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 B.人口自然增长快 |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D.产业升级和转移 |
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某家庭在市内换房 |
B.过节期间的旅游、观光等经济繁荣 |
C.高中毕业后要求去西部求职就业 |
D.家住杭州的小王每天去上海上班 |
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A.经济因素的迁移 |
B.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 |
C.生态环境的迁移 |
D.政治因素的迁移 |
下图反映了世界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图中曲线表示较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的是( )
【小题2】2007年至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 ( )

【小题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较发达地区城市人口的是( )
A.a | B.b | C.c | D.d |
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 |
C.旧城区的改造 | D.逆城市化的进行 |
美国、墨西哥是邻国,但文化差异巨大,两国所属的文化圈分别为
A.北美文化圈、欧洲文化圈 | B.西欧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 |
C.中美洲文化圈、美洲文化圈 | D.西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
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不断地重构时空关系,网络招聘正逐渐成为一种招聘趋势,也促进网络求职兴起并迅速发展。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相关学者研究两者相互关系,得出下图(台湾未统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左图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类型空间分布图中,和谐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小题2】下列关于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的相互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小题3】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2000-2005年,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祸合度下降的原因是

【小题1】左图人口流动与网络求职耦合类型空间分布图中,和谐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工资待遇好,收人高 | B.经济发达,互联网普及 |
C.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 | D.外来人员多,相互介绍工作 |
A.流动人口数量增多会增加网络求职的使用率,进而带动网络求职的发展 |
B.流动人口的学历越高,网络求职的使用率越高,对网络求职的发展影响越大 |
C.短期流动人口对网络求职的影响小,常住流动人口对网络求职发展的影响大 |
D.网络雇主规模和招聘网站发展提高了异地求职成功率,便于人口在地区间流动 |
A.经济落后,流动人口少,网络求职使用量较少 |
B.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C.互联网发展水平较低,网络招聘处于初级阶段 |
D.人们对网络求职不信任,并担心个人应聘资料外泄 |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的共性特点是( )
①人口大省 ②临近省份 ③中西部省份比例高 ④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小题2】关于上述人口迁移现象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小题1】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的共性特点是( )
①人口大省 ②临近省份 ③中西部省份比例高 ④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
D.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