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小题2】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1】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 B.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
2019年铁路春运大数据显示,“反向春运”成为新热潮。“反向春运”指部分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父母到子女工作的城市过年产生的“春运”现象(如下图)。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 ②老年人收入不断地提高
③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 ④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A.环境负担加重 | B.拉动春节旅游消费 |
C.房租价格上涨 | D.加剧节假日用工荒 |
A.加速水陆联运,优化资源配置 | B.提高春运票价,调控旅客人数 |
C.加快高铁速度,缩短旅行时间 | D.均衡配置运力,满足出行需求 |
据我国学者考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的重要发源地。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了解我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我国李姓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因素 | B.经济因素 | C.家庭因素 | D.文化因素 |
A.甘肃省 | B.河南省 | C.四川省 | D.江苏省 |
下面左图为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下右图为人口增长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小题2】人口增长模式类型Ⅱ的基本特征是:
【小题3】上左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右图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小题1】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19% | B.1.9% | C.0 | D.—1.9% |
A.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 B.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
C.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 D.高出生率 高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
A.甲—Ⅱ | B.乙—Ⅰ | C.丙—Ⅲ | D.丁—Ⅱ |
企业养老保险是国家规定的企业必须为本企业职工缴纳的一种保险。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是参保职工人数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的比值。下表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统计情况。
【小题1】表中甲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
A.山东 | B.北京 | C.吉林 | D.福建 |
A.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 | B.就业机会的空间差异 |
C.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 | D.男女性别的空间差异 |
A.全面推行二孩政策 | B.国家延迟退休政策 |
C.产业转移的影响 | D.人口老龄化加剧 |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示意我国某地不同海拔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2000—2008年,该地人口与耕地关系一直处于高紧张状态的地带是( )
A.1300米以下地带 | B.1300~1600米地带 |
C.1600~1900米地带 | D.1900~2500米地带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
A.华北平原 | B.云贵高原 | C.山东丘陵 | D.柴达木盆地 |
近年来,我国许多农村出现了“人走房空”、“建新不拆旧”的“空心村”现象,即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影响了农村景观布局,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如何盘活这些闲置的土地资源,各地进行了多种尝试。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我国广大农村出现“空心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 B.农村人口死亡率的逐步上升 |
C.政府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 D.农村青壮年长期进城务工的结果 |

A.商贸联系 | B.生产协作 | C.科技与信息联系 | D.资金与技术联系 |
下图是我国中部某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该村的说法正确的是
【小题2】该村可能面临的问题有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②加重就业困难③劳动力短缺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⑤人口不断增长

【小题1】关于该村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 B.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该村 |
C.性别比例失调 |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率高 |
①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②加重就业困难③劳动力短缺④土地养老杯水车薪⑤人口不断增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