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小题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小题2】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①春季多阴雨天气 ②冷空气势力强大 ③农事活动较早 ④梅雨提前
【小题3】为减轻图中各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小题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 )
A.干旱 | B.洪涝 | C.台风 | D.风暴潮 |
①春季多阴雨天气 ②冷空气势力强大 ③农事活动较早 ④梅雨提前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A.修筑水库和分洪工程 |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 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 |
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2012年年初我国某地茶园受倒春寒影响。
【小题1】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①时段 | B.②时段 | C.③时段 | D.④时段 |
A.用塑料薄膜覆盖 | B.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 C.熏烟 | D.滴灌 |
A.低温会冻伤、冻死农作物 | B.农田病虫害减少 |
C.破坏电力、电信设施 | D.阻断交通 |
读“长江流域1949年以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回答下面三题。

【小题1】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与最少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小题2】在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灾害中,与洪涝均属于最常见自然灾害的是( )
【小题3】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 )

【小题1】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与最少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差异 | B.距海远近不同 | C.人口和城市多少 | D.经济发展水平 |
A.泥石流 | B.地震 | C.干旱 | D.火山爆发 |
A.疏浚干支流河道 | B.中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
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
(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____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减轻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多项选择)(_____)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
(2)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____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减轻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多项选择)(_____)
A.退耕还林还草 |
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
D.建立灾害应急保障机制 |
日本立山黑部(海拔2450米)冬半年大雪封山,春季山麓雪地中辟出车道形成近20米高的“雪墙”,读立山黑部地理位置和“雪墙”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题。
春季,该现象易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低温冻害 | B.洪涝灾害 | C.沙尘天气 | D.地面塌陷 |
据估算,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升高2~4.6 ℃。据此,回答下题。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 )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 )
A.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
B.香山红叶最佳观赏期将推迟 |
C.全球生物物种增多 |
D.全球陆地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
甲图为近150年来大气中CO2含量、全球气温、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示意图,乙图为世界主要CO2排放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A、B、C三条曲线中代表CO2增长曲线的是________。
(2)工业革命以来,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所致。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3)结合乙图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均CO2排放最多的国家是_____,CO2排放总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和_______。
(4)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2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1)甲图A、B、C三条曲线中代表CO2增长曲线的是________。
(2)工业革命以来,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所致。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发达或发展中)国家。
(3)结合乙图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均CO2排放最多的国家是_____,CO2排放总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和_______。
(4)列举一、二项事例说明由于CO2的增多,使气候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的少数民族一般都爱择水而居,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财富。贵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240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但是据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统计,贵州旱灾频繁,缺水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下图为贵州省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1)贵州省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农业缺水严重,旱灾频繁。分析贵州省旱灾频发的原因。
(2)贵州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分析水资源短缺给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的少数民族一般都爱择水而居,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财富。贵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240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但是据贵州省山地气候研究所统计,贵州旱灾频繁,缺水严重,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下图为贵州省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1)贵州省年降水总量丰富,但农业缺水严重,旱灾频繁。分析贵州省旱灾频发的原因。
(2)贵州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分析水资源短缺给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
英国工程师利用挡潮闸将海水引入内陆,帮助科威特在沙漠的盐沼上建造一座新的城市——海城,同时科学家也帮助培育适宜在该地沿岸地区种植的红树种子。下图示意海城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海城将海水引入内陆的主要目的是 ( )
A.塑造滨海景观,调节城市气候 |
B.完善海运条件,营造避风港口 |
C.利于海水淡化,增加城市供水 |
D.提高地下水位,避免地面沉降 |
A.喜光热耐干旱 |
B.耐盐碱性更强 |
C.根系发达,抗风性强 |
D.耐贫瘠土壤,生长快 |
A.干旱气候 | B.强沙尘暴 |
C.石油污染 | D.全球变暖 |
2018年10月8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已经增加了1℃,全球升温1.5℃最快可能在2030年达到。
读两个时期中国气温节气循环比较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全球气候变暖会对我国节气的气候特征产生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冬季变短、夏季变长 | B.季节性降温阶段的节气日期显著提前 |
C.大寒不冷,大暑不热 | D.季节性升温阶段的节气日期显著推迟 |
A.在水循环的蒸腾环节中,植物的叶片能吸收空气热量 |
B.森林可储存水分,保持地区湿润,从而调节大气温度 |
C.植物能吸收空气中污染物质,并将其分解为无毒物质 |
D.树木的树冠可挡去一部分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