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1)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图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2)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
(3)分析乙地风能贫乏的原因,该地正在开发的可再生常规能源是什么?
A.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 B.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减少 |
C.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 D.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和浪费 |
2010年6月23日至10月23日,挪威人奥斯兰和他的团队利用一艘帆船完成了环北冰洋的航行,有力地说明北极冰融化的程度。
(2)第①段航行结束时,来到了港口摩尔曼斯克(约680N),分析其终年不冻的原因并简述第②段航行期间经过的沿岸陆地所属的干湿地区及成因。
(3)分别说出奥斯兰选择6—10月进行环北冰洋航行的原因和第②段航行期间帆船速度明显放慢的原因。
(4)试描述在第②到第④段航行期间摩尔曼斯克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
2011年5月奥斯兰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提到:“1990年我和两位朋友进行第一次极地探险。那个时候,冰盖比较厚实,经常能看到3到4米厚的冰盖。然而到了2007年我们重访北极地区,测量冰盖的厚度,得到的结果是多数地区在1.5到2米之间。” 北极冰大量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事实依据,有观点认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对流层大气中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5)根据“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解释温室气体是如何加剧全球变暖的。(6)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及台风影响的变化,简述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缓解温室效应的对策。
能源消费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所消耗的能源量,强度越低,能源效率越高。读1965~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变化关系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有关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 |
B.随GDP的增加呈增长趋势 |
C.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呈持续下降的特点 |
D.早期快速增长,自1978年下降,但2001年后略有回升 |

A.发展节水农业、石油农业和精确农业 | B.将高耗能的工业部门作为节能重点 |
C.提高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例 | D.降低GDP增长速度 |
材料一:中、美和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比较
| 消费量* | 原油 | 天然气 | 原煤 | 核能 | 水力发电 | 其他再生能源 |
中国 | 2972.1 | 17.5% | 5.6% | 66.0% | 1.0% | 8.1% | 1.8% |
美国 | 2298.7 | 36.4% | 30.2% | 19.7% | 8.3% | 2.6% | 2.8% |
世界 | 12928.4 | 32.6% | 23.7% | 30% | 4.4% | 6.8% | 2.5% |
*按百万吨油当量计算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在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下图是我国风能资源与风电场分布图。

(1)通过比较,归纳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与消费结构的特点。
(2)概括我国风电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3)图中甲地风能资源丰富,目前却没有建设风电场,分析其中的原因。
A.全球变暖使我国北方气温增高 |
B.季风变化导致雨水充足 |
C.土地和水污染使植物基因变异 |
D.种植业的技术越来越发达 |

【小题1】根据图中海平面上升曲线,近100年来世界气温( )
A.呈直线上升趋势 | B.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
C.变化不大 | D.总体上有下降趋势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
D.加强国际间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
①高山雪线上升
②高纬冻土融化
③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④全球普遍干旱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边坡通常是指因工程建设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斜坡。近年来,重庆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区边坡数量迅速增加。下图为重庆市某处边坡治理场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重庆市城区边坡数量增加的原因是
①地势崎岖不平 ②城区面积扩大 ③旅游人口增加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A.拓宽城市道路 | B.修筑护坡工程 | C.迁出当地人口 |
青海省共和县人口约13万,仅占全省总人口的2.2%。该县塔拉滩平均海拔2920m,光照充足,近年来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下图是光伏电园区局部图。

(1)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其原因在于当地海拔 (填“高”或“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 (填“强”或“弱”)。
(2)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既可以 (填“增大”或“减小”)羊群的活动空间,同时也 (填“增大”或“减小”)杂草对光伏板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作答。
①该地光伏电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②该园区生产的电能主要供应当地市场。
③“能牧互促”为光伏电园区节省除草的人工成本。
(4)园区光伏发电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发电不稳定,请推测其中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