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海岛和海岸山脉西侧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独具特色的温带雨林,东西绵延400公里。这里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局地甚至高达3000-4000毫米。林区动植物资源都极为丰富,不过与热带雨林相比,此处的树木的种类并不多。生长的树木多为高大挺拔的针叶植物,例如冷杉、云杉、雪松等等,只在靠近海岸、沼泽、湖泊等树木相对稀少的地带,才见得到低矮的阔叶植物。在茂密的树林间也躲藏了多种小型和大型的哺乳动物,如灰狼、灰熊、黑熊、白灵熊等等。


(1)指出温带雨林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2)动物生存需要有充足的食物、水源及足够的活动空间,而植被的生长则与热量、光照、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试对温带雨林大部分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树木种类不多进行合理的解释。
(3)目前对于该地区温带雨林是否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人们持有不同意见。请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下图中的等温线反映我国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状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的自然因素较为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海陆分布B.季风环流C.地形地势D.台风频率
【小题2】该地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小题3】樟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优良树种,经济价值高,其最适宜生长在亚热带的多雨地区。图示地区中的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樟树集聚生长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树种最有可能是明明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椰子树B.樟树C.榆树D.茶树
【小题2】下列植被特征最符合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的是( )
A.树冠浑圆,叶面具有光泽、无毛、稍硬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D.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形成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回答问题。

【小题1】下列a、b、c、d表示的外力作用中,正确的是
A.a表示流水侵蚀作用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风力侵蚀作用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小题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沙尘暴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滑坡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当前题号:5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
A.坡度变化B.土壤变化C.降水变化D.气温变化
【小题2】海拔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  )
A.光照条件B.蒸发条件C.降水条件D.气温条件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2010年11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提出了“海水西调,引渤入新”构想,即将渤海海水引入新疆(如下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A、B和C三地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小题2】该工程建设可能对沿线地区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A.地下水位下降B.洪涝灾害增多C.大气污染加剧D.土壤盐渍化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①、②两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水源、热量B.地形、水源C.土壤、光照D.热量、水源
【小题2】②、④地区纬度大致相同,但地理环境差异显著,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源B.海陆位置C.地形D.土壤
【小题3】图中③所在林区比东北林区树种更为丰富,其根本原因是该地(    )
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小题1】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
A.土层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
【小题2】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国—中亚—俄罗斯—欧洲段沿线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小题2】北半球夏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风浪最小的海域是( )
A.东海B.印度洋C.地中海D.南海
【小题3】“一带一路”上适合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相“嫁接”的地区是( )
A.东南亚B.中亚C.南亚D.西亚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