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研小组在黄河兰州段南岸马滩附近选取了1个代表性剖面进行高密度采样研究,下图示意黄河兰州段河漫滩沉积物平均粒径(Mz)的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根据粒度测定,第15层以中砂为主,则第12层的沉积物主要是( )
A.粗砂 | B.细砂 |
C.极细砂 | D.粉砂 |
A.第12层>第3层>第1层 |
B.第2层>第5层>第10层 |
C.第14层>第7层>第9层 |
D.第8层>第9层>第13层 |
A.河漫滩形成后期,较易发生洪水 |
B.马滩河漫滩的洪水主要是冰川融水较多造成的 |
C.河漫滩形成前期,洪水发生频次高 |
D.随着洪水侵蚀,河漫滩的海拔会逐渐降低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2月13日,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下图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汉水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Q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下图)。试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沙滩罗列的成因。
2014年12月13日,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下图为我国汉江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汉水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Q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下图)。试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沙滩罗列的成因。
圩田是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是一种筑堤挡水成田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图为我国南方滨湖圩田基本结构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圩田区内的聚落常常集中在河闸附近的圩岸上,主要原因是
A.该处地势最高 | B.便于土地耕作 |
C.便于水源管理 | D.便于圩岸维护 |
A.现在不再有扩大耕地的需求 | B.可用于圩田的地区不断缩小 |
C.人们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 D.人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 |
读图,比较唐代和现代海岸线的变迁。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古沙洲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小题2】图中现象与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相关的是
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古沙洲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沉积作用 | B.侵蚀作用 | C.搬运作用 | D.地壳运动 |
A.海岸线向东移动 | B.崇明岛面积扩大 |
C.北岸海岸线变化大 | D.南通适宜发展大型港口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丙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等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原因。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材料一: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堀穴,曰:冬可以避风寒。”
材料二: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弯环抱处,为凸岸)。

(1)读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丙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等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影响及原因。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读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河段A,河谷横剖面呈“V”形 |
B.在B处往往形成河漫滩平原 |
C.在河段C,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
D.在河段C,流水侵蚀主要表现为溯源侵蚀和下蚀 |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甲地貌是
【小题2】形成甲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小题3】影响甲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小题1】甲地貌是
A.冲积扇 | B.洪积扇 |
C.三角洲 | D.河漫滩 |
A.风化作用 | B.流水侵蚀 |
C.风力堆积 | D.流水堆积 |
A.流量 | B.风速 |
C.地形 | D.植被 |
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谷剖面图,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6个堆积面T1—T6。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小题1】与其他堆积面形成时期相比,T6形成时期( )
【小题2】T1—T4形成时期,东岸未形成堆积面的原因最可能是东岸( )

【小题1】与其他堆积面形成时期相比,T6形成时期( )
A.河曲不发育 | B.河谷最为宽阔 | C.两岸以沉积作用为主 | D.地壳稳定时期较短 |
A.位于凸岸 | B.泥沙较少 | C.位于凹岸 | D.基岩岩性坚硬 |
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该瀑布被山羊岛分成马蹄瀑布和美国瀑布两大瀑布群,其中有94%的水从马蹄瀑布流下。1897年,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水电站在美丽的尼亚加拉瀑布上游建成,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被引入四条大渠道中,供下游各发电厂使用。
【小题1】图中瀑布
A.后退速度较均一 | B.整体上向南后退 |
C.后退了约500米 | D.朝河流下游后退 |
A.防止河中小岛被淹 | B.增加观景点 |
C.防止瀑布岸线后退 | D.增大径流量 |
A.增加瀑布水量 | B.增加瀑布落差 |
C.减小瀑布流速 | D.增加瀑布宽度 |
读下图,比较北半球某河源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B、C、D三地与甲、乙、丙、丁四幅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A、B、C、D四地与河床剖面图的对应关系: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源头的补给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补给。
(3)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D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E处因流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1)写出A、B、C、D四地与河床剖面图的对应关系: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流源头的补给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补给。
(3)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C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D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E处因流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