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行星地球
- 地球上的大气
- 地球上的水
- + 地表形态的塑造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山地的形成
- 河流地貌的发育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假设某城市坐落在一组由背斜和向斜构成的地质构造上,若该城市打算修地铁,单考虑地质构造,位置应选择在( )
A.向斜中心处 | B.背斜中心处 |
C.向斜与背斜的过渡处 | D.向斜或背斜的一侧 |
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
A.地壳———元素———岩石———矿物 |
B.地壳———矿物———元素———岩石 |
C.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
D.元素———地壳———矿物———岩石 |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通车仪式在西藏林芝地区波密至墨脱县80公里处举行,宣告中国最后一条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墨脱公路是在原墨脱简易道路的基础上整治改建而成,据悉该条公路新开挖不久,雨季期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病害频频发生。右图为墨脱地理位置图。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墨脱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
①水能资源 ②森林资源 ③旅游资源 ④太阳能资源 ⑤地热能资源
【小题2】西藏墨脱是世界上最北的热带植被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小题3】藏南被称为“地质博物馆”,是由于其地处()

【小题1】墨脱境内资源丰富,主要有()
①水能资源 ②森林资源 ③旅游资源 ④太阳能资源 ⑤地热能资源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⑤ | D.④⑤ |
A.洋流 | B.季风 |
C.地热 | D.纬度 |
A.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
B.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
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
D.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小题2】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主要受到的外力作用是()
【小题3】③地的景观在我国哪些地区较为典型()

【小题1】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流水侵蚀 | B.流水沉积 |
C.风力侵蚀 | D.风力沉积 |
A.西南石灰岩广布地区 | B.华南湿润、半湿润地区 |
C.东南沿海地区 | D.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
图为某地质构造和等高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构造地貌为 。(2分)
(2)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是 。(2分)
(3)A、B、C三地中,在 地有可能存在地下暗河。(填字母) (3分)
(4)图中等高线 M处附近可能找到石英岩。(填数字) (3分)

(1)该地区的构造地貌为 。(2分)
(2)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是 。(2分)
(3)A、B、C三地中,在 地有可能存在地下暗河。(填字母) (3分)
(4)图中等高线 M处附近可能找到石英岩。(填数字) (3分)
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山坡陡立,地质学上称之为块状山,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上升 | B.褶皱弯曲 |
C.冰川堆积 | D.风力侵蚀 |
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数据如下表,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区域可能属于()
【小题2】对该地貌形成过程的叙述,合理的是()

【小题1】该区域可能属于()
A.向斜谷 | B.背斜谷 |
C.向斜山 | D.背斜山 |
A.岩浆活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
B.沉积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
C.沉积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
D.变质作用、地壳上升、风化作用 |
现在有个网络流行词语叫“屌丝逆袭”,而在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叫“河流的逆袭”。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它流域的河流改向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左图到右图为某河流袭夺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关于袭夺河与被夺河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①流量大的河流袭夺流量小的河流; ②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
③弯曲河道的河流袭夺平直河道的河流;④河谷地势较低的河流袭夺河谷地势高的河流
【小题2】图中最终可能发育成为湖泊或者是沼泽的河段是()

【小题1】下列关于袭夺河与被夺河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①流量大的河流袭夺流量小的河流; ②侵蚀力强的河流袭夺分水岭另一侧的河流;
③弯曲河道的河流袭夺平直河道的河流;④河谷地势较低的河流袭夺河谷地势高的河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