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上图所示的水循环各环节,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小题2】有关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是( )

【小题1】上图所示的水循环各环节,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使陆地水资源不断更新 | B.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
C.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 D.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
如果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小题2】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表示,2009年是南水北调工程新的建设目标明确后的第一年,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该工程影响图中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

【小题1】图中代号所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正确的是( )
A.①——降水 | B.②——蒸发 | C.③——水汽输送 | D.④—地表径流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城市建设深刻地改变了大自然的水循环过程,下图为“某城市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该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该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A.水汽输送 | B.下渗 | C.降水 | D.蒸发 |
下图为1957~2008年长江与鄱阳湖作用的频率分布图(长江对鄱阳湖的作用简称为长江作用,反之为鄱阳湖作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小题2】长江作用和鄱阳湖作用在5~8月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小题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4~6月鄱阳湖作用的总频次远大于长江 |
B.鄱阳湖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长江的补给状况 |
C.7~9月长江作用的总频次远大于鄱阳湖 |
D.鄱阳湖萎缩将增大长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
A.含沙量的大小 | B.水利工程 |
C.流域植被覆盖率 | D.夏季风的进退 |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城市中的水泥路面可能导致图中水量减少的环节是( )
【小题2】以色列几乎把每一滴雨水都积存起来;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收集和积储雨水,供生产和生活之用。拦蓄和利用雨水,主要影响到图中的什么环节( )

【小题1】城市中的水泥路面可能导致图中水量减少的环节是( )
A.① | B.② | C.④ | D.⑥ |
A.⑤ | B.④ | C.③ | D.① |
(2017·浙江安吉昌硕高中期末)下图为青藏高原纳木错多年水量—气温变化相关性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纳木错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小题2】下列西藏的人类活动,与纳木错年平均气温变化相关程度高的是( )
①扩大畜牧业规模 ②发展河谷种植业 ③旅游业快速发展 ④高原湿地的修复

【小题1】影响纳木错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 B.降水增加 |
C.水面面积变小 | D.积雪面积变大 |
①扩大畜牧业规模 ②发展河谷种植业 ③旅游业快速发展 ④高原湿地的修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某河流的综合补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补给分别是( )
【小题2】图中虚线表示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河流流量曲线,该人类活动可能是( )

【小题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补给分别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 | B.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 |
C.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大气降水 | D.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大气降水 |
A.下游修建水库 | B.上游植树造林 | C.下游疏浚河道 | D.上游维湖造田 |
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为_____ 。
(2)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_____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____(填“海陆间循环”或“陆地内循环”)。
(3)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植物蒸腾、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环节影响。

(1)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类型为_____ 。
(2)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_____环节,主要参与的水循环属于____(填“海陆间循环”或“陆地内循环”)。
(3)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植物蒸腾、下渗、地下径流等水循环环节影响。
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昆仑山北坡最大河流。下图为40多年来新疆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和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是
【小题2】下列有关和田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小题1】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是
A.冰雪融水 | B.湖泊水 | C.雨水 | D.地下水 |
A.河流下游水量比上游大 | B.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 |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 D.冬季不存在断流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