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气流运动是由热力原因引起的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a、b、c、d | B.b、d、c、a |
C.a、c、b、d | D.d、c、b、a |
如果下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S代表地面,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题2】下列字母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G处气压比F低 | B.E处气温比H处高 |
C.G处因遇冷形成高压 | D.H处因受热气流上升 |
A.G-赤道低压带 | B.H-副热带高压带 |
C.②-信风带 | D.④-西风带 |
下图中甲图表示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小题1】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的时间为()
【小题2】产生甲、乙两图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小题1】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的时间为()
A.6时—8时 | B.8时—16时 |
C.18时—次日6时 | D.16时—次日8时 |
A.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 | B.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C.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 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
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对照四幅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月分配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的气候类型是对应右边四副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上右图中气候类型甲乙丙丁代号,下同)。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于盛行_____________风的地区。
(2)地中海沿岸的B地气候类型对应的是右边四副图中的_____________。该地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
夏季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
(3)D地冬季受_____________风的影响,该季风的形成原因是 。
其气候特点是___ _____。
(4)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5)此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易受到台风天气系统的影响 B.北京日出比上海更迟
C.我国各地都表现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正值雨季
(6)影响一地气候的因素包括( )
A.大气环流 B.人类活动
C.太阳辐射 D.自转线速度

(1)A地的气候类型是对应右边四副图中的_____________(填上右图中气候类型甲乙丙丁代号,下同)。该气候在世界上分布于盛行_____________风的地区。
(2)地中海沿岸的B地气候类型对应的是右边四副图中的_____________。该地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
夏季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
(3)D地冬季受_____________风的影响,该季风的形成原因是 。
其气候特点是___ _____。
(4)图中所示季节为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5)此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易受到台风天气系统的影响 B.北京日出比上海更迟
C.我国各地都表现出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正值雨季
(6)影响一地气候的因素包括( )
A.大气环流 B.人类活动
C.太阳辐射 D.自转线速度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小题2】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

【小题1】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②① |
C.④③②① | D.②③④① |
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
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
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
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
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被切断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 | B.亚洲高压、副热带高压带 |
C.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 | D.亚洲低压、副极地低压带 |
关于低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约纬度0°~60°的大气中 |
B.近地面是东北信风(北半球)和东南信风(南半球) |
C.赤道附近为下沉气流 |
D.30°纬度附近有上升气流 |
永定河流经北京西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永定河水量减少,水质变差,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目前,根据永定河不同河段特点进行的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项目已全面启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关于永定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小题2】目前,永定河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小题1】关于永定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降水集中在夏秋季 | B.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
C.植被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 | D.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
A.酸雨污染严重 | B.生态环境恶化 |
C.洪涝灾害频发 | D.旅游开发过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