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晴天时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A.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强 | B.大气削弱作用强,保温作用强 |
C.大气削弱作用强,保温作用弱 | D.大气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则A、B两处比较, 处温度较低, 处气压较低.
(2)若此图是东亚的冬季季风环流侧视图,根据热力环流原理,A、B两地中位于亚欧大陆的是 .东亚的西北风应是图中的 (用数学代号表示),该季风坏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3)若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则A、B中的 处是城区,

(1)若此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则A、B两处比较, 处温度较低, 处气压较低.
(2)若此图是东亚的冬季季风环流侧视图,根据热力环流原理,A、B两地中位于亚欧大陆的是 .东亚的西北风应是图中的 (用数学代号表示),该季风坏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3)若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则A、B中的 处是城区,
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此图为________(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读“某月世界局部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小题1】该月,甲乙丙丁四地的降水情况是( )
A.甲乙两地多雨,丙丁两地少雨 B. 丙丁两地多雨,甲乙两地少雨
B.甲丙丁三地多雨,乙地少雨 D. 甲乙丁三地多雨,丙地少雨【小题2】该月,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的叙述,可信的是( )
A.①地昼夜温差达一年中最小值 B. ②地向南航行的船只顺风而行
B.③地牧民将牲畜驱上山地牧场 D. ④地处海峡风浪达一年中的高峰【小题3】若图中所示区域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差值约为40°,则该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A.90° B. 83° C. 75° D. 68°

【小题1】该月,甲乙丙丁四地的降水情况是( )
A.甲乙两地多雨,丙丁两地少雨 B. 丙丁两地多雨,甲乙两地少雨
B.甲丙丁三地多雨,乙地少雨 D. 甲乙丁三地多雨,丙地少雨【小题2】该月,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的叙述,可信的是( )
A.①地昼夜温差达一年中最小值 B. ②地向南航行的船只顺风而行
B.③地牧民将牲畜驱上山地牧场 D. ④地处海峡风浪达一年中的高峰【小题3】若图中所示区域某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差值约为40°,则该地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A.90° B. 83° C. 75° D. 68°
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回答问题。

(1)判断G点和D点的天气系统:G ; D 。
(2)该天气系统在 (南或北)半球,A的风向为 ;B 的风向为 。
(3)A点风力较B点 ; 原因是什么。
(4)如果冷暖锋均引起降水,雨区在甲、乙、丙、丁哪个区域 。

(1)判断G点和D点的天气系统:G ; D 。
(2)该天气系统在 (南或北)半球,A的风向为 ;B 的风向为 。
(3)A点风力较B点 ; 原因是什么。
(4)如果冷暖锋均引起降水,雨区在甲、乙、丙、丁哪个区域 。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黑龙江境内某山(海拔1046米)在冬、夏两季节该山山顶与其东侧山谷(相对封闭)平均气温的日变化曲线。结合所学内容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下面问题。

(1)上图四条曲线中,反映该山山顶处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
(2)据图分析冬、夏两季节山顶与山谷的气温日变化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两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上图四条曲线中,反映该山山顶处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
(2)据图分析冬、夏两季节山顶与山谷的气温日变化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两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9月份,在一个晴朗的周六下午2时,在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Ⅰ可简要描述如下:⑴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的干空气。⑵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固定在水和干沙子内的相同深度上。⑶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⑷前半小时内,持续观察并描述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1小时内,每隔10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度数。⑸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所学的相关结论进行对照。 上面的实验结束后,两位同学通过改变实验设计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实验过程Ⅱ的简要描述:除了“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之外,其他实验步骤均与实验过程Ⅰ一致。实验的模拟图如下。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下面小题。

【小题1】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小题2】丙、丁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到实验Ⅱ过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小题3】实验Ⅱ过程中,丙、丁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小题1】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 | B.无明显变化 | C.丙升温快于丁 | D.丙升温慢于丁 |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
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
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 |
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
A.与初始状态一致 | B.P丙=P丁 | C.P丙>P丁 | D.P丙<P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