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9月份,在一个晴朗的周六下午2时,在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程Ⅰ可简要描述如下:⑴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10℃的干空气。⑵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固定在水和干沙子内的相同深度上。⑶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⑷前半小时内,持续观察并描述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1小时内,每隔10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度数。⑸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所学的相关结论进行对照。 上面的实验结束后,两位同学通过改变实验设计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实验过程Ⅱ的简要描述:除了“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之外,其他实验步骤均与实验过程Ⅰ一致。实验的模拟图如下。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思考并分析下面小题。

【小题1】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A.同步升温B.无明显变化C.丙升温快于丁D.丙升温慢于丁
【小题2】丙、丁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10℃到实验Ⅱ过程中两温度计均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
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小题3】实验Ⅱ过程中,丙、丁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A.与初始状态一致B.P丙=P丁C.P丙>P丁D.P丙<P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7-11-05 10:0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图甲)。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折射引起的光线弯曲有关。某些时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不远的前方路面上好像有一滩积水,车开过去后却发现路面干燥,没有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成因一致。图乙示意沙漠中海市蜃楼形成过程中光线的折射路径,图8示意沙漠海市蜃楼的形成过程。如图丙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线向下传输时因发生折射而向上弯曲形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虚像位置往往低于实际物体,这种海市蜃楼叫下蜃景。与此相反,还普遍存在虚像高于实际物体的海市蜃楼,叫做上蜃景。

(1)判断高速公路多现“积水区”的季节,并说明此时高速公路上气温垂直分布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描述沙漠中下蜃景的形成过程。
(3)海面也是海市蜃楼的多发区域,海上海市蜃楼出现时往往伴随着雾气。试分析雾气形成的原因。
(4)请推测出可能会多次出现上蜃景的地点,并画出上蜃景光线折射路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