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
- 宇宙中的地球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 地球的运动
- 地球自转的特征
- 地球公转的特征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时差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人文地理
- 区域地理
- 选修地理
- 世界地理
- 中国地理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对时令、气候、物侯等变化规律的经验总结。读二十四节气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A.白露 | B.秋分 | C.寒露 | D.霜降 |
A.雨水 | B.处暑 | C.霜降 | D.惊蛰 |
A.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B.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 D.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
下图为河南省登封观星台(34°N,113°E),台下有一长堤,横梁位于长堤上方6米高位置,长堤位于观星台的正北方。完成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照片,摄影师面向
【小题2】当北京时间12:00时,横梁的影子位于长堤的
【小题3】当横梁在长堤上的影子距离观星台为6米时,登封市

【小题1】图中照片,摄影师面向
A.正北 | B.正南 | C.正东 | D.正西 |
A.正中间 | B.偏西 | C.偏东 | D.不确定 |
A.昼长夜短 | B.昼渐长 | C.日出东南 | D.日落东北 |
有人在家里正午测得两至日阳光射进屋内的角度差为 20°(如下图所示),若测量时 北京时间为 0:30,据此回答问题。

则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则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67.5°W,10°S |
B.67.5°W,10°N |
C.67.5°E,20°S |
D.67.5°E,20°N |
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同一位置、不同季节的三天中的三个时刻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h2这一天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40°),经合成整理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位于
【小题2】拍摄的三天中,该地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小题3】当太阳视运动轨迹为hl时,下列自然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小题1】该地位于
A.30°S附近 | B.赤道附近 |
C.北回归线附近 | D.50°N附近 |
A.h1 | B.h2 | C.h3 | D.h4 |
A.长江流域进入一年中的枯水期 | B.东非高原的斑马向赤道以北迁徙 |
C.澳大利亚的小麦进入收获季节 | D.加拿大的枫树叶大部分已经脱落 |
下图为极点俯视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此时,
【小题2】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至23°2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小题1】此时,
A.A地的白天比B地短 |
B.当B地为5日下午7时,A地是4日上午5时 |
C.C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A地 |
D.A、B、C、D四地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D地 |
A.地轴同公转轨道面斜交的角度变大 |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
C.北极圈范围缩小,南极圈范围增大 | D.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河南登封市(34°N)附近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产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证,这里现存有700年历史的“量天尺”(下图),用来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
【小题2】二十四节气发源于中原,因为这里
【小题3】节气与我国习俗对应正确的是

【小题1】当图中“量天尺”测得的正午日影长度为一年中最长时
A.太阳直射点正向赤道移动 | B.泰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
C.地球接近公转轨道近日点 |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 |
A.平原地势平坦,牧业发达 | B.气候四季分明,循环往复 |
C.人口比较稀少,技术落后 | D.处于版图正中,影响较小 |
A.立春——河南打春牛、勤耕种 | B.立夏——吉林腌酸菜、储冬粮 |
C.立秋——广东加棉衣、添厚袜 | D.立冬——西北日夜分、忙收割 |
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中代表晨线的线段数字是
【小题2】下列四地中地方时相同的是

【小题1】图中代表晨线的线段数字是
A.②④⑥ | B.①③⑤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A.甲、乙 | B.甲、丙 | C.甲、丁 | D.丙、丁 |
下图为“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上太阳高度为0°,B点为
与纬线的切点。图中阴影部分日期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从B点沿最短距离到A点的行进方向。图示时刻国际标准时间是几点钟。
(2)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该日深圳(22°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3)描述该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4)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5)当B点的纬度逐渐变大时,判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及亚洲高压的势力变化(增强或减弱)。



(1)写出从B点沿最短距离到A点的行进方向。图示时刻国际标准时间是几点钟。
(2)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该日深圳(22°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并说明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3)描述该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
(4)判断赤道上处于黑夜且位于东半球的经度范围。
(5)当B点的纬度逐渐变大时,判断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及亚洲高压的势力变化(增强或减弱)。
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A.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 |
B.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 |
C.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90° |
D.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 |
A.等于23.5° | B.小于23.5° |
C.大于23.5° | D.等于46.5° |
如图为某日一摄影爱好者于北京时间8:00在我国某地拍摄的日出景观图(图中树木为胡杨林,该日正午时分拍摄的胡杨林树影较胡杨林的实际高度矮)。

该摄影者拍摄此景观时所处的方位是( )

该摄影者拍摄此景观时所处的方位是( )
A.东北方 | B.西南方 | C.西北方 | D.东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