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文化生活
- 生活与哲学
-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 +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 量变的含义
- 质变的含义
-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维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综合类
- 时事政治
材料一: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更加需要推进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中形成的,也必须和必然在改革创新中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新征程上,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从国情出发,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一论“中国信心从哪里来”。我们坚信,尽管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发展的“时”依然总体有利。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光明,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奋力闯关夺隘,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我们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这是厚积薄发的发展之势,经过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深厚积累和不懈探索,我国经济有足够底气应对风险挑战;这是合作共赢的开放之势,中国坚定不移向世界打开大门、与各国深化合作,顺应时代潮流,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如何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科学把握中国发展的时和势”的合理性。
2019年1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四十载波澜壮阔,一批批拓荒者、先行者、攻关者,闯关夺隘、攻坚克难,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一串串惊世奇迹横空出世。兰渝铁路工程是旷世罕见的“硬骨头”,其中胡麻岭隧道的最后173米因特殊地层,足足耗了6年仍难以“啃”下。德国专家曾带队“应战”,却以失败告终,并留下冷酷结论:“不可能在这种地层中打通隧道!”面对困局,中国建设者不服输、不迷信权威、不惧怕艰险,逐个破题、逐项创新,终于研发出“九宫格挖隧道”(九宫,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九宫格挖隧道”就是做成一个大九宫格,扣在隧道上,把一个大隧道分成九个小隧道来施工)等独特工法,破解了世界性难题。
从辩证法角度说明中国筑路人在胡麻岭隧道建设中,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①抓住有利条件,是促成质变的重要因素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④成功与失败没有明显差别,往往只差一步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能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能以实体的形式呈现
③社会发展是渐进的、不断上升的④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能提升整体的功能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①要支持和保护新出现的事物
②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④整个世界处于永恒发展中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自发的、渐进的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④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量的渐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③积极促进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事物的发展途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②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谬误藏于真理之中
③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内容并非一帆风顺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