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材料中“愁情”的变化主要说明(  )
①认识反映并决定于实践②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意识能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近期,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在观测实验中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这一发现说明
①对黑洞的新认识推动实践发展
②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③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④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雪,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描写自然、借景抒情的对象之一。如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诗句亦诗亦画,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借以表达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情感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雪的佳句
A.体现了雪是文人墨客内心情感的反映
B.说明文人墨客对雪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C.能流传千古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D.表明情感共鸣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
②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作用,此词至今依旧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菱叶君波荷陆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在白居易的《采莲曲》冲,描绘了一幅清风徐来水波浮动菱叶飘荡荷花摇曳的美丽场景,读者仿佛看到采莲女遇到情郎时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神态,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意味无穷。诗中所营造的意境:
①源于诗人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艺术构思
②是诗人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的艺术再现
③是诗人意识自觉创造的一个理想的世界
④融入了诗人在自身生活经历中的情感体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年味,是不能抑制的乡愁,是记忆中家的味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年的味道、年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都蕴含着深深的爱.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年俗怎样演变,洋溢着的欢喜是一成不变的.小时候总觉得有好吃的东西才叫过年,长大后明白有家人的地方就是过年……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感悟是
①年的记忆源于每个人对年的心理感受
②不同家庭的年味寓于相同的家庭之爱中
③记忆中的年味是对不同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人们对年的情感来自于长期的生活体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先生有句投资名言:“我与其他人不同,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当众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以
下哲理最能体现巴菲特这一观点的是( )
A.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B.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C.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京津冀三地有25棵古银杏树,它们是否有共同的基因?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古树名木基因保存与DNA指纹图谱构建”课题研究。通过构建DNA指纹图谱,上述谜题或许能找到。这一研究活动的开展说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④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近期,植物食品领域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黄酮类色素,它存在于绝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中,和类胡萝卜素一起赋予水果和蔬菜丰富的色彩。这一研究成果佐证了
①物质世界并不神秘,具有可知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人类意识可以改变事物的具体存在状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同样是面对外部环境,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则言“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由于
①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意识具有自主选择性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