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生活
- 政治生活
-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 我国的国家机构
-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决定因素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 文化生活
- 生活与哲学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维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综合类
- 时事政治
地方机构改革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正按照国家既定的“施工图”和“时间表”,蹄疾步稳向前迈进。纵览各地机构改革方案。既有与中央保持总体步调一般的“规定动作”,更有因地制宜的“自选动作”。在机构设置上,凡涉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的机构职能,地方方案与中央基本对应。同时,不少省份还设置了各具特色的新机构。如,海南组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整合球游、文化、体育职能,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山东为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组建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和省海洋局,等等。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地方机构改革始终贯穿一条“红线”。且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的原因。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审议权,审议讨论相关法律,健全法制体系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①监察委员会行使检察权,对公职人员依法实施监察
②监察委员会需要对本级人大负责,受其监督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权,推动国家监察工作法治化
④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③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材料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决定》指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材料二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坚持和巩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长三角地区应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④行政部门依法执政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①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表决权和监督权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有关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40年来,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逐步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机构对接,构建了法制委员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等组织架构,地方人大常委会运转逐步顺畅;省级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执法检查6000多次,听取审议工作报告1万多项,市、县人大常委会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党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制定修改了一大批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
“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