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室做了图10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形成的诱导干细胞分化程度高 |
B.过程②产生具有不同种类蛋白质的各类细胞 |
C.过程③不需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 |
D.过程④单抗释放需要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 |
科学家将分离得到的一种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放在特制的槽中央,等分槽两侧的蒸馏水。当他将稀释的乙酸放入一侧时,发现另一侧槽中的pH没有变化。将动物细胞磨碎成匀浆,过滤出细胞器和膜的碎片,然后再将滤液提取物加到含乙酸的一侧,这时发现另外一侧的pH下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滤液提取物中含有脂质 | B.H+通过自由扩散跨膜 |
C.H+通过协助扩散跨膜 | D.H+通过主动运输跨膜 |
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方法和选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本尼迪特试剂、比色法鉴定橙汁中还原糖的含量 |
B.稀释涂布法可用于测定土壤中细菌、霉菌的种类和数量 |
C.哺乳动物血液和菜花都不宜作为材料用于DNA粗提取实验 |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没有颜色干扰适宜用于观察染色体数目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提取菠菜绿叶中色素的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
B.利用鸡血细胞提取DNA时,需用0.14mol/L的NaCl溶液将DNA溶解 |
C.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可观察低温诱导后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
D.根据C02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后的变色速度,可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
为了探索海藻酸钠固定化对绿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固定化藻对含Zn2+污水的净化作用,科研人员用筛选到的一株绿球藻进行试验,流程及结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2)为洗去凝胶球上残余的CaC l2和其他污染物,并保持绿球藻活性,宜采用________洗涤。图1 中1. 0%海藻酸钠组培养24 h 后,移去凝胶球,溶液呈绿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索固定化藻对含Zn2+污水的净化作用,应选用浓度为__________的海藻酸钠制备凝胶球。
(4)图2中空白凝胶球组Zn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结合图1和图2分析,固定化藻的实验组24~48 h间Zn2+浓度下降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72~96 h间Zn2+浓度下降速度较慢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洗去凝胶球上残余的CaC l2和其他污染物,并保持绿球藻活性,宜采用________洗涤。图1 中1. 0%海藻酸钠组培养24 h 后,移去凝胶球,溶液呈绿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索固定化藻对含Zn2+污水的净化作用,应选用浓度为__________的海藻酸钠制备凝胶球。
(4)图2中空白凝胶球组Zn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结合图1和图2分析,固定化藻的实验组24~48 h间Zn2+浓度下降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72~96 h间Zn2+浓度下降速度较慢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下列问题:
(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反应的___________来表示。与一般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的突出优点是既能与反应物___________,又能与产物___________,还能被反复利用。
(2)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各注人2ml淀粉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②再取3支试管,各注人1m1淀粉酶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③向3支试管各滴1滴碘液
④将A、a试管放在60℃的热水中,B、b放在沸水中,C、c放在冰水中,各维持温度5min
⑤分别将A与a、B与b、C与c混合后,再依次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维持温度5min
⑥观察实验现象
最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3)酒精发酵过程相关的酶存在于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中。
(4)纤维素分解菌因能产纤维素酶而广泛存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在三种酶的___________作用下,纤维素被分解成葡萄糖。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形成多个单菌落,但不同菌株分解能力有差异,为选出高效分解的菌株,请利用所学知识,写出具体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反应的___________来表示。与一般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的突出优点是既能与反应物___________,又能与产物___________,还能被反复利用。
(2)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各注人2ml淀粉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②再取3支试管,各注人1m1淀粉酶溶液并分别编号a、b、c
③向3支试管各滴1滴碘液
④将A、a试管放在60℃的热水中,B、b放在沸水中,C、c放在冰水中,各维持温度5min
⑤分别将A与a、B与b、C与c混合后,再依次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水中维持温度5min
⑥观察实验现象
最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④⑤③⑥ |
C.①④②③⑤⑥ | D.①②⑤④③⑥ |
(4)纤维素分解菌因能产纤维素酶而广泛存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在三种酶的___________作用下,纤维素被分解成葡萄糖。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形成多个单菌落,但不同菌株分解能力有差异,为选出高效分解的菌株,请利用所学知识,写出具体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
下列有关实验或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被标记个体的标记物脱落,将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 |
C.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
D.制备纯净细胞膜时,可选择去掉细胞壁的成熟叶肉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
为获得玉米多倍体植株,采用以下技术路线。据图回答:

(1)可用______________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去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_____区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数。下表分别为幼苗I中的甲株和幼苗II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
可以利用表中数值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
(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中,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______。

(1)可用______________对图中发芽的种子进行处理。
(2)筛选鉴定多倍体时,剪去幼苗根尖固定后,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_____区的细胞。若装片中的细胞均多层重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计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细胞数和细胞染色体数。下表分别为幼苗I中的甲株和幼苗II中的乙株的统计结果。
幼苗 | 计数项目 | 细胞周期 | ||||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 ||||||
甲株 | 细胞数 细胞染色体数 | x1 | x2 | x3 | x4 | x5 |
/ | / | y | 2y | / | ||
乙株 | 细胞染色体数 | / | / | 2y | 4y | / |
可以利用表中数值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比较甲株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
(3)依表结果,绘出形成乙株的过程中,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加倍的细胞周期及下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体数变化曲线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