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化学科学
-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 化学反应原理
- 有机化学基础
- 物质结构与性质
- 化学实验基础
- 化学实验探究
- +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 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 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 综合实验设计与评价
- 化学与STSE
- 初中衔接知识点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向饱和氯化铝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可以得到NH4AlO2溶液 |
B.为除去BaCO3中少量的BaSO4,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多次洗涤BaCO3 |
C.用冰醋酸、蒸馏水和容量瓶等可以配制pH=1的醋酸溶液 |
D.某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后再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则溶液中一定含Fe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镀锌铁皮的镀层厚度的测定”实验中,将镀锌铁皮放入稀硫酸,待产生氢气的速率突然减小,可以判断锌镀层已反应完全。 |
B.在“火柴头中氯元素的检验”实验中,摘下几根未燃过的火柴头,将其浸于水中,稍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后,即可判断氯元素的存在。 |
C.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中,为了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应小火加热蒸发皿,直到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
D.受强酸或强碱腐蚀致伤时,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并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
下列实验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目的 |
A | 先向Na2SO3固体中滴加过量稀硝酸,然后再滴加BaCl2溶液 | 验证Na2SO3已被氧化变质 |
B | 将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再通过足量的浓硫酸 | 除去CO2中的SO2 |
C | 以Mg、Al为两个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用导线连接两个电极形成原电池装置 | 验证Mg的金属活动性比Al的强 |
D | 向10mL0.01mol•L-1NaCl溶液中加入20mL0.01mol•L-1AgNO3溶液,然后再滴加5mL0.01mol•L-1Na2S溶液 | 比较Ksp(Ag2S)和Ksp(AgCl)的大小 |
A.A | B.B | C.C | D.D |
实验室可用Na2SO3固体与浓硫酸反应制取SO2,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SO2性质性质的探究,请按要求完成填空:

(1)实验中试管①中品红溶液褪色,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取下,置于沸水浴中加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
(2)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而试管③中出现白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为___。
(3)试管④中产生白色沉淀,写出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和___。
(4)试管⑤中出现淡黄色沉淀,证明SO2具有__性。
(5)试管⑥的作用为__。

(1)实验中试管①中品红溶液褪色,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取下,置于沸水浴中加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
(2)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而试管③中出现白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为___。
(3)试管④中产生白色沉淀,写出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和___。
(4)试管⑤中出现淡黄色沉淀,证明SO2具有__性。
(5)试管⑥的作用为__。
下列有关各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了CO2 |
B.②进行H2、NH3、CO2、Cl2、NO、NO2等气体的收集 |
C.③当X选用苯时可进行NH3或HCl的吸收,并防止倒吸 |
D.④可用于NH3的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NH3 |
利用图实验装置,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 ① | ② | ③ | 实验结论 | ![]() |
A | 浓醋酸 | CaCO3 | C6H5ONa | 酸性:醋酸>碳酸>苯酚 | |
B | Br2的苯溶液 | 铁屑 | AgNO3 | 苯和溴单质在铁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 | |
C | H2O | 工业电石 | KMnO4 | 乙炔具有还原性 | |
D | 硫酸 | Na2CO3 | Na2SiO3 | 非金属性:S>C>Si |
A.A | B.B | C.C | D.D |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 实验 | 现象 | 结论 |
A | 向0.1mol/LFeCl2溶液中加入1滴KSCN溶液,再滴加碘水 | 开始无明显现象,滴加碘水后溶液变红 | 氧化性:I2>Fe3+ |
B | 向某钠盐中滴加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该钠盐可能为Na2S2O3 |
C | 乙烯通入中性KMnO4溶液中 | 溶液褪色并产生黑色沉淀 | 乙烯具有还原性 |
D | 将苯加入橙色的溴水中振荡并静置 | 下层液体几乎无色 | 苯与Br2发生了取代反应 |
A.A | B.B | C.C | D.D |
下列化学实验中的操作,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适量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约5min,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 混合液中无红色沉淀出现 | 证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 |
B |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说明反应生成了乙烯 |
C |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滴加 AgNO3溶液, | 未出现黄色沉淀 | 溴乙烷未水解 |
D | 向浓溴水中滴加几滴苯酚 | 出现了白色沉淀 | 说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
A.A | B.B | C.C | 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