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2017年的第一场春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②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暂告一段落,16岁的武亦姝一举夺魁,战胜了诸多知名学者、教师、大学生等。有人说,她弘扬了传统文化;有人说,她获胜靠死记硬背……同学,你怎么看?请发表你的意见。要求言之成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2017年的第一场春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②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暂告一段落,16岁的武亦姝一举夺魁,战胜了诸多知名学者、教师、大学生等。有人说,她弘扬了传统文化;有人说,她获胜靠死记硬背……同学,你怎么看?请发表你的意见。要求言之成理。
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要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请借助这种方法描写有关“江南春天的雨”的画面。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兀鹰爱吃鸵鸟蛋,尽管兀鹰有着尖嘴利爪,但它对厚厚的鸵鸟蛋壳无能为力。于是它发明了“高空砸蛋法”:用双爪抓住一块石头,飞到一定的高度,瞄准地上的鸵鸟蛋,把石头抛下,将蛋砸开一条裂缝,然后就可以享用了。
红嘴乌鸦也想模仿兀鹰,它抓起很大的石头,飞得高高的,用尽气力把石头抛下,结果把蛋砸得稀巴烂,享受不到美味。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梅斯纳尔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全部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著名登山家,也是第一位在无氧条件下完成这一壮举的人。他说,登山的真正艺术在于生存。当人们把登顶作为成功的标志之后,人类越登越高,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高山上人迹绝无,去登山不但志同道合者寡,就连理解你的人也寥寥无几。山耸立在那里,那是一片未被认知的土地。这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经历是任何“田园”都不可比拟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你熟悉的一个名胜,如萝卜潭、庐山、鄱阳湖、泰山等
要求:(1)使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有一处使用设问或反问;
(3)最后要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
(4)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
要求:(1)使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有一处使用设问或反问;
(3)最后要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
(4)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
生活中有很多故事,你作为故事的聆听者、亲历者,从故事中得到了许多生活的感受,故事让我们感动,我们也在故事中成长,请以“我与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请以“野望”为题,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60 分)
要求:①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②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③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要求:①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②以叙述、描写为主,兼用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③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三只蚂蚁先后遇到同一块极其陡峭的石头。甲蚂蚁勇往直上,一会儿掉下来,再爬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最后爬过石头;乙蚂蚁则绕过石头,到达目的地;丙蚂蚁则望石而转,也找到了丰富的食物。
生活如蚂蚁前行,有时需直行,有时需转向……但无论如何都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请根据上述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只蚂蚁先后遇到同一块极其陡峭的石头。甲蚂蚁勇往直上,一会儿掉下来,再爬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最后爬过石头;乙蚂蚁则绕过石头,到达目的地;丙蚂蚁则望石而转,也找到了丰富的食物。
生活如蚂蚁前行,有时需直行,有时需转向……但无论如何都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请根据上述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那根竹笛》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这样的“彻悟”:“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你对作者的“彻悟”有怎样的理解呢?请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那根竹笛》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这样的“彻悟”:“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你对作者的“彻悟”有怎样的理解呢?请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