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②始适还家门 |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A.披草而坐 披沙拣金 |
B.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楼高百尺 |
C.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曝背谈天 |
D.入深林,穷回溪 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疏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撤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
B.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
C.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
D.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
B.“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章、奏议,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所用的文书的统称。 |
C.“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
D.“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有关官员正紧张地执行北枢密院征发沿河劳力修固堤防的命令时,大公鼎却认为此时修固堤防之事不宜做。 |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在担任良乡令期间,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都顺服他。 |
C.大公鼎为官耿直,敢于进谏。皇帝下令禁止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而扰乱妨害农业生产,这是皇帝采纳了大公鼎意见的结果。 |
D.大公鼎擅长安民定乱,深得民心。他在担任东京户部使一职时,盗贼横行,但公鼎处置得当,民生安定。其中有人路上遇到公鼎,主动在马前叩首请求改过自新。 |
(1)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A.与郑人盟 范增数目项王 |
B.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C.越国以鄙远 项伯杀人,臣活之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①传,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例如《春秋左氏传》,如《师说》中提到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
②俗乐,是“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民间音乐、外来音乐和宫廷中宴会的“燕乐”。
③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黄昏”“人定”都是指时间段。
④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两小时。这两个小时的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
⑤古代衣服也常常体现等级的差别,如裤脚短“犊鼻裈”常为士所穿,如《世说新语》中阮咸晒衣“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
⑥传统节日“三元”中,“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也叫灯节,中元指七月十五,下元指十二月十五。
A.②③ | B.②④ | C.④⑤ | D.⑤⑥ |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越国以鄙远 ④函封之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吾得兄事之 ⑨道芷阳间行 ⑩素善留侯张良 ⑪项伯杀人,臣活之 ⑫ 秋毫不敢有所近
A.①④⑧⑨/②③⑥⑪/⑤/⑦⑩⑫/ | B.①④⑧/②⑥⑪/③⑦/⑤⑨/⑩⑫ |
C.①③⑧/②⑥⑦⑪/④⑤⑨/⑩⑫ | D.①③⑧⑨/②⑥⑪/④⑤/⑦⑩⑫ |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卒起不意 ③进兵北略地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⑪因击沛公于坐 ⑫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②③④⑥⑨ | B.②⑤⑦⑧⑪⑫ | C.①②④⑥⑧⑫ | D.①②③④⑧⑨ |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群臣侍殿上者 ⑥沛公安在 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大王来何操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此天子气也 ⑪ 将军战河北 ⑫ 毋从俱死也
A.①⑥⑧/②/③⑤/④⑨/⑦⑩/⑪⑫ | B.①⑥⑧/②⑪ /③⑤/④⑦⑨/⑩/⑫ |
C.①⑨/②⑪ /③⑩⑫/④⑦/⑤/⑥⑧ | D.①⑨⑩/②⑪ /③⑤/④⑦⑫/⑥⑧ |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卒起不意 ③进兵北略地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⑪因击沛公于坐
A.①②③④⑥ | B.②⑤⑦⑧⑪ | C.①②④⑥⑧ | D.①②③④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