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拉伯雷
- 拉辛
- 莫里哀
- 伏尔泰
- 卢梭
- + 雨果
- 《巴黎圣母院》
- 《悲惨世界》
- 大仲马
- 乔治·桑
- 司汤达
- 波德莱尔
- 巴尔扎克
- 福楼拜
- 梅里美
- 西蒙·波娃
- 鲍狄埃
- 左拉
- 莫泊桑
- 都德
- 罗曼·罗兰
- 普罗斯特
- 萨德
- 埃克多·马洛
- 夏多布里昂
- 杜拉斯
- 普鲁斯特
- 弗朗索瓦兹·萨冈
- 圣·埃克苏佩里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孟子》是孟子及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主张。 |
B.《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范进、贾雨村、严监生等都是其中的艺术典型。 |
C.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
A.《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那就是“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B.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炮兽》节选自《九三年》。 |
C.《在桥边》是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小说叙述的是“他们”让“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每次都故意把一位可爱的姑娘漏数掉了的故事。伯尔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D.《药》的线索有一明一暗,明线是革命者夏瑜被杀,暗线是华家买药给儿子治病。华夏两家的命运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命运。 |
A.《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典籍。“论”指“论纂”,“语”指言论,“论语”即经过整理编辑的言论。 |
B.《炮兽》的作者雨果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他在1827年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
C.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突破了杂剧的体制,以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演述崔、张故事,而一折戏虽然多以一人主唱,但也有若干折由数人轮唱。因《西厢记》的成就,他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有话剧《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和小说《茶馆》《龙须沟》,并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
A.《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所含蕴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思想学说,不仅对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B.孔子要弟子谈各自志向时,公西华的回答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完叹曰:“吾与点也!” |
C.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主张“美丑对照原则”在《炮兽》中就有体现。《桥边的老人》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 |
D.《阿Q正传》中阿Q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这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性格里其他许多复杂的因素,寄寓了鲁迅先生对他的同情。 |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 |
B.对联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在对联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
C.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 |
D.《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是19世纪伟大的古典主义文学家,他创作了诗集《惩罚集》、大型史诗《历代传说》及小说《悲惨世界》等。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计三百零五篇,包括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相传为孔子编订,被列为儒家经典。 |
B.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春秋时期楚国人。因为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连齐抗秦而被谗流放。秦兵攻破郢都之后,自沉汨罗江。有《离骚》《天问》《九歌》等传世。 |
C.雨果,十九世纪杰出的英国作家,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巴黎圣母院》叙述了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被陷害致死的故事。 |
D.《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 |
(1)文化经典解读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是《论语》中的句子。结合你对《论语》及孔子思想的了解、简要分析并明确本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2)文学名著阅读
选修三《改变一生的事件》一篇节选自《悲惨世界》.结合你对《悲惨世界》的了解,简要描述并评价《改变一生的事件》中的冉阿让形象。
(1)________是巴金笔下塑造最丰满最感人的艺术典型。他具有温良懦弱的悲剧性格,虽然也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但是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形成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的态度。
(2)《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创作中“美丑对照”的原则。女主人公_______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形成明显的对比。
①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②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后,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③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④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不!
⑤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真是崇高的变相。
⑥人类的身体乃是一种遮掩。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啊,自由的女神!
⑦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
⑧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公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谁带桂冠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⑨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⑩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一种事物消灭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劳动者离去了,但他们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⑪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骄傲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⑫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真理和正义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
(法国雨果作)
【小题1】“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这句话中“消失了”的是指______,“犹然可见”的是指_______________。【小题2】“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公众的记忆又有何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第十一段文意,乔治•桑的“英灵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题4】从全文看,乔治•桑引起雨果爱慕、钦佩、崇敬、祝贺、感激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