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尚书。
B.“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我们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没有贬义。
C.“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曹利用,字用之,赵州宁晋人。父谏,擢明经第,仕至右补阙,以武略改崇仪使。利用少喜谈辨,慷慨有志操。谏卒,补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迁为延路走马承受公事。
景德元年,契丹寇河北。帝语利用曰:“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利用愤契丹,色不平,对曰:“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帝壮其言。利用驰至契丹,契丹母曰:“后晋德我,贻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利用曰:“晋人以地贻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契丹度不可屈,和议遂定,利用奉约书以归。擢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契丹遣使来聘,遂命利用迎劳之。
知宜州刘永规驭下残酷,军校乘众怨,杀永规叛,陷柳城县,围象州,分兵掠广州,岭南骚动。帝谓辅臣曰:“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曹利用晓方略,尽心于事,其以为广南安抚使。”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岭南平,迁引进使。
利用在位既久,颇恃功。天禧二年,辅臣丁谓、李迪争论帝前,迪斥谓奸邪,因言利用与之为朋党。利用曰:“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迪坐是免,而利用以检校太师兼太子少保为会灵观使,进尚书右仆射。
利用性悍梗少通,力裁侥幸,而其亲旧或有因缘以进者,故及于祸。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史·曹利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B.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C.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D.利用至岭外遇贼/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长刀破盾/遂斩首以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武帝时设立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故称明经。
B.在中国古代国家首都通常称为京师,现代已不再沿用此简称,这里指都城长安。
C.司天是古代掌管天文历象的中央机构或官员,掌管天文,推算历法,预言吉凶。
D.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党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利用的父亲曹谏富有文韬武略,考取明经科,官至右补阙、崇仪使;父亲死后,利用因为父亲的缘故走上仕途。
B.曹利用颇有壮节,擅长外交辞令。在契丹入侵皇帝让他出使契丹时能够不辱使命,最终带着和约归国。
C.曹利用功绩显赫,深得皇帝器重。精晓策略,又办事尽心,能智击贼人,因此升任引进使。
D.曹利用虽然恃功而骄,但是他并无大过而且能够尽忠职守。在辅臣之争时他的官职不降反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晋德我,贻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
(2)向者司天占候当用兵,朕固忧远方守将非其人,以起边衅,今果然。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未几,出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圃。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召为吏部侍郎,出知庐州,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吏缘为奸。汝文语桧,宜责都司程考吏牍,稽违者惩之。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翟汝文传》)
(注)①东封帝王于泰山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②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309人列名“元祐党籍”,被目为“奸党”,至南宗初年开始获平反,改称“元祐忠贤”。③古代外交使臣出使时,对对方国君而言称“陪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B.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C.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D.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外制,指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所掌之皇帝诰命称內制。
B.《春秋》,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为“五经”。
C.翰林学士,官名,宋代能进翰林学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其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知制诰。
D.篆籀,指篆文和籀文,均为我国古代书体。篆分大、小篆,籀文即大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翟汝文性情刚直,有胆有识。三馆之士为粉饰太平、取媚皇帝,建议徽宗巡幸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翟汝文大为反对,因此受到责罚。
B.翟汝文嫉恶如仇,不畏权势。内侍梁师成曾强买百姓墓地,以扩展自家园圃,翟汝文向皇帝检举此事,结果被贬外任。
C.翟汝文体察民情,为民请命。密州每年进贡牛黄,对农事极为不利,翟汝文上书朝廷,请求到市面上采购,密州百姓从此免除了祸害。
D.翟汝文为官正直,风骨凛然。秦桧为相时,因翟汝文曾对已有恩,故而对他引荐任用。翟汝文却不仰秦桧之鼻息,而是坚决秉公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
(2)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乞治堂吏受赂者。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绍熙元年,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嘉泰二年,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章阁待制,致仕。
(《宋史 陆游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B.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C.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D.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又可称为任子、门荫、恩荫、世赏,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宋朝实行恩荫制度,这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其门客等享受此特权。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生经会试后,及第者统称进士,皆赐出身,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D.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古代,长江流域各段有很多特定称谓,“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为长江之外的意思,相对于古人居住的中原地区,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而三国时期的江表一般指江东孙氏的统治地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其次,秦桧大怒而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
B.陆游请求以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璘之子吴挺掌兵,因为吴挺骄傲放纵,如果立有战功,会更加难以驾驭。等到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开始得到验证。
C.嘉泰二年(1202),因为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完成,皇上任命陆游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之职,免去上朝请安,之后还兼任秘书监。
D.陆游被起用知严州,临行向皇帝辞行,皇帝告诉他严州山水秀丽,在空暇之时可以以诗文自娱。这表面上看是对陆游的关心,但这实际上表明陆游并未受到皇帝的重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2)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举进士,授富阳主簿。富阳民多服贾而不知学,简兴学养士,文风益振。
为绍兴府司理,犴狱必亲临,端默以听,使自吐露。越陪都,台府鼎立,简中平无颇,惟理之从。一府史触怒帅,令鞠之,简白无罪,命鞫平日,简曰:“吏过讵能免,今日实无罪必擿往事置之法,某不敢奉命。”帅大怒,简争愈力。改知嵊县,丁外艰,服除,知乐平县,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杨、石二少年为民害,简置狱中,谕以祸福,成感悟,愿自赎。由是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
绍熙五年,召为国子博士。一少年大帅县民随出境外,呼曰“杨父”。会斥丞相赵汝愚,祭酒李祥抗章辨之,简上书言:“昨者危急,军民将溃乱,社稷将倾危,陛下所亲见。汝愚冒万死易危为安,人情妥定,汝愚之忠陛下所心知不必深辨臣为祭酒属日以义训诸生若见利忘义畏害忘义臣耻之。”未几,亦遭斥,主管崇道观。再任,转朝奉郎。嘉泰四年,赐绯衣银鱼,朝散郎,权发遣全州,以言罢,主管仙都观。
嘉定元年,诏以旱蝗求直言,简上封事,言旱蝗根本,近在人心。入对,答问往复,漏过八刻,上目送久之。以面对所陈未行,求外补,知温州。移文首罢妓籍,尊敬贤士。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简在郡廉俭自将,奉养菲薄,常曰:“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闾巷雍睦无忿争声,民爱之如父母,咸画象事之。迁驾部员外郎,老稚扶拥,缘道,倾城哭送。宝庆元年,转朝议大夫、慈溪县男,授华文阁直学士,寻以宝谈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卒,赠正奉大夫
(选自《宋史·杨简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愚之忠陛下/所心知/不必深辨/臣为祭酒属/日以义训诸生/若见利忘义/畏害忘义/臣耻之
B.汝愚之忠/陛下所心知/不必深辨/臣为祭酒/属日以义训/诸生若见利忘义/畏害忘义/臣耻之
C.汝愚之忠陛下/所心知/不必深辨/为祭酒/属日以义训/猪诸生若见利忘义/畏害忘义/臣耻之
D.汝愚之忠/陛下所心知/不必深辨/臣为祭酒属/日以义训诸生/若见利忘义/畏害忘义/臣耻之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泛称年长或位尊者。封建职官系统中,“祭酒”是指国子监的主管官,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B.“绯衣银鱼”,宋时四品、五品官员服绯衣、佩银鱼袋,作为出入朝廷或赴仕、出使的徽章,称章服。如果官员官阶未及品,皇帝可以殿赐,是种荣耀。
C.“封事”,密封的奏章,“言事而不欲宣泄,重封上之,故曰封事”,是始于汉宣帝时的种机密文书,为防泄漏,用皂囊封缄。
D.“赤子”,语出《道德经》之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本指婴儿,封建时代也被引申指平民百姓。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简重视教育,注重感化。任乐平知县时,兴办学校,教化读书人,成功感化杨、石二少年,地方风气也为之转变,路不拾遗。
B.杨简不畏权势,抗言直争。绍兴任职时,公道持正,以理为据,为一府史而与大帅力争;后为丞相赵汝愚仗义执言,没多久,杨简自己也遭贬职。
C.杨简口才雄辩,深得信任。曾因旱蝗上封事,指出蝗灾的根本在于人心,入宫奏对,雄辩的口才让天子折服,离宫之时,天子目送良久。
D.杨简善于理政,深得民心。调离乐平时,县民相送出境,尊呼“杨父”;温州治河,当地官河被名为“杨公河”,离任时老百姓沿路哭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过讵能免,今日实无罪,必擿往事置之法,某不敢奉命
(2)杨、石二少年为民害,简置狱中,谕以祸福,咸感悟,愿自赎。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安国君倚,密州安丘人。父光辅,居马耆山,学者多从受经,州守王博文荐为太学助教。孙奭知兖州,又荐为太常寺奉礼郎,州学讲书。既而奭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召光辅至。
安国《五经》及第,为枝江县尉,后迁大理寺丞。光辅教授兖州,请监兖州酒税,徙监益州粮料院,入为国子监直讲。景祐初,置崇政殿说书,安国以国子博士预选。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遂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皆兼侍讲。进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累迁给事中。年七十余,卒,赠尚书礼部侍郎。
安国讲说,一以注疏为主,无它发明,引喻鄙俚,世或传以为笑。尤喜纬书及注疏所引纬书,则尊之与经等。在经筵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
尝讲《周官》至“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因进言曰:“古所谓缓刑,乃贳过误之民尔。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迫于饿莩,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尝请书《无逸篇》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朕不欲背圣人之言。”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论曰: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欧阳修称师民醇儒硕学,在仁宗时,并繇宿望,先后执经劝讲,庶有所补益矣。张锡清慎敛晦,晚始见知。[注]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选自《宋史·杨安国传》,有删改)
[注]揆:张揆(990——?),北宋文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B.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C.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D.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一般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五经,是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春秋》五部典籍的合称。
C.注疏,注和疏的合称。注是指对经书正文中字句的注解,疏则是指对注的注解。
D.君子,先秦典籍中的君子常强调地位崇高;后代君子常强调德才兼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安国熟谙五经,官职屡获升迁。杨安国以《五经》科考及第,任枝江县尉,后升迁大理寺丞;后历任天章阁待制、翰林侍讲学士等等。
B.杨安国讲说多年,人们褒贬不一。他在讲说的时候,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但是他在经筵二十七年,却得到了仁宗的高度认可。
C.杨安国讲学有悟,于是进谏君王。他曾经在讲说《周官》到“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之时有所感悟,于是针对“缓刑”一事向皇帝提出了看法。
D.杨安国曾有奏请,颇得皇帝宠信。他曾奏请在迩英殿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虽然说“朕不欲背圣人之言”,但还是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他的奏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
(2)迫于饿莩,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
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
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
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
终丧复举八行,事下太学,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竞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太后念其姑,尝欲官,庠以逊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谥曰贤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B.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C.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D.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司是古代的三个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B.元祐是古代帝王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文中“崇宁”“大观”“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在京师设立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庠的父亲代理兴州太守期间,因改川茶运遭到刺史中伤,被削除了三等职,回家后去世。
B.王庠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机会让给了已经学成的宋邦杰,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
C.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他的上书,感叹他言论正直,敢于直言。
D.州里让王庠应诏,王庠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党禁很严,不愿应举求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
(2)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①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 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 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 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 头②。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 在后省③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 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③后省:官署名,“中书后省”的省称。中书舍人为该官署的长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亡虑:大约
B.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  对:廷对
C.督二将击 遮:掩护
D.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    引疾:称病辞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古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学校及科举考试等事。“试礼部”,即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乡试。
B.六经: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由孔子整理而成。
C.岭南:指中国五岭之南的地区,古为百越之地,宋以后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D.科目:隋唐时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如秀才、明经、明算、进士等;后沿用为科举的通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⑵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林光朝三次被外放任职的原因。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颂传
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
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④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
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遗诏务俭约 ⑵时至刻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郡人汹汹
A.骚乱不宁B.议论纷纷C.气势凶猛D.争吵不休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颂既于律历
A.深入B.深远C.探究D.精通
【小题4】第④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B.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C.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D.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小题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小题6】依据第④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自己武断豪妇装病B.以为比苏颂高明
C.不如苏颂说话有分量D.为自己见识浅陋
【小题7】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以第③段为例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上四事,曰行法令、审故事、惜材力、辨忠邪,辞甚切至。又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虽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
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实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禁中以翡翠羽为服玩,诏市于南越。修古以谓重伤物命,且真宗时尝禁采狨毛,故事未远。命罢之。时颇崇建塔庙,议营金阁,费不可胜计,修古极陈其不可。
久之,知歙州,徙南剑州,复为开封府判官。历殿中侍御史,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暖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未行,改知兴化军。会复官,卒。
修古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 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节)
(注)①班行:上朝的位次。②三院: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B.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C.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D.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门,官职名,汉朝设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皆以宦官 来充任此职,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B.三公,秦朝最尊显的官职,秦以后多为虚职。一说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一说为司徒、司马、司空,另一说为太师、太傅、太保。
C.赦,帝王以施恩的名义来赦免所有的犯人。如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或者 遭遇天灾等情况是,常常会颁布赦令。
D.“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放外任”,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入”相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修古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他身为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不管是太监侮慢还是宰相失体,他都及时参奏,仗义执言,要求严惩以正典刑。
B.曹修古关心朝政,积极进言。当他看到有的官员八十多岁心力俱衰却依然在职,于是建 议文武官员七十岁应主动退休,概无例外,朝廷据此定为法令。
C.曹修古不惧权贵,遇事敢言。太后侄儿刘从德死后,朝廷越级任用了一大批刘家亲戚乃 至厮役,他极力反对,惹怒太后,被削官一级,最后改知兴化军。
D.曹修古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在他死后,他的家人连扶其灵柩回故乡安葬的费用都没有。太后去世以后,皇帝想到他的忠贞,赏赐了他的家人五十万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